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课是磨出来的-2019年文档资料

好课是磨出来的-2019年文档资料

好课是磨出来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感受价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使用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进而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我就如何在教学中突破本课重点,谈谈磨课历程。

应用题教学着眼点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为了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创造,我首先想到的是在创设情境时有所创新。

因此,在教学时我曾创设以下情境:第一次是引入如何改造家里客厅的问题;第二次是创设小猫和小兔争
论如何把一个长方形面积增大的问题;第三次是把课本中的例1
做成录音播放在反复尝试中,我发现虽然创设情境令课堂氛
围活跃了,但在激发学生主动地运用策略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上意义不大,甚至为此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随着对教材的进一步解读,我发现本课例题的呈现形式一改借助主题生活情景图导出例题的模式,而是用纯文字的形式出示,表面上显得不那么生动了,但细品之下却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数学气息:简练的例题呈现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觉到数量关系
的模糊,更快地将思维状态切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上。

形式上的简约并不等于思维上的简单,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自主发现上。

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以文字直接出示例题:
京山小学原来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 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 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 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例题呈现后,我组织学生审题、思考并自主解题。

在巡视中,
我发现学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直接列算式解答正确的;2. 受到课前游戏的知识迁移启发,借助示意图再列算式的;3. 不知该如何解答的。

以往教学时,我会请第二种借助示意图再列算式”的学生
分析示范,然后总结示意图的作用。

虽然课堂时间控制得较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次,我让所有学生暂时停下笔,然后选取两种不同解法进行展示。

先让直接列算式的学生说解法,虽然这名学生讲解得相当详尽,但仍有学生目光茫然。

接着,我让借助示意图再列算式的学生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大多学生脸上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再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点拨。

教学到这个环节,学生均不同程度地领会到画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把题意理解得更清晰。

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回过头问没有做对的学生:“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整个过程中,因为有对前面几次教学的反思,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方案,在多种方法的展示比较中,学生感受到画图独到的妙用,自然产生了运用画图策略的需求。

特别是解题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倾听他人见解中理解,并给予二次反思和选择的机会,对他们帮助较大。

这样,在引导所有学生达成“画图好”的共识后,紧接着就能指导学生怎样“画好图”了。

画好图后,我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示意图,学习如何用好图,特别让原先不会做的学生结合示意图汇报做法。


后,我再让学生反思,画示意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这时,学生都高高举手回答,“更清晰地看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在以往教学时,总觉得让学生说作用谈感受时,发言人数少,发言内容贫乏。

为此我反思:“我给孩子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充分感受了吗?”带着这些问题再思考“为什么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叫“解决问题的方法”,借用省教科院研究员刘莉老师的话来说,策略是不可传递的,也就是说策略不是可以教会的,而是让学生体会之后他们自主形成的一?N意识,这种“遇到什
么问题就想到要用什么合适方法的意识”就是策略。

是啊,看看这些孩子有了切实的感受后,精彩丰富的表达就喷涌而出。

一节好课是在一次次打磨中造就的,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历练、成长的过程。

通过磨课,我发现,教师要始终站在一个引导者的位置上,要不断琢磨教材的真正用意,要眼中有全体学生,这样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新课程的理念得到实实在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