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中印对外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断突出,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我小组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双方历史原因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建议。

一、中印贸易摩擦及其现状: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甚至被誉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的一个奇迹,其GDP增长率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左右。

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工厂。

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发展为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5933.2亿美元、顺差320.9亿美元。

这其中服务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55.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

而亚洲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改革之后,也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

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5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出口总额的31.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印度跟中国一样GDP保持在8%以上.它也拥有着庞大的人口.也拥有着从那个相似的历史.从殖民地到被帝国主义统治到经济困难年代,到经济初步发展,到政府开始改革经济.制定经济改革计划.但是各自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印度在美国的支持下承接着美国的软件等第三产业的转移.过去30年中国抢先占领制造业的时候,印度也类似的占领了服务业.在中国强大的同时也有着一个同样聪明的国家以对手的角色与我们竞争,合作.随着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崛起,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显重要。

同时,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2000年不到20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433.8亿美元,年均增长33%,经济上的亲密度与日俱增。

两国经济贸易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在对中印贸易规模、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摩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分析影响中印贸易有关的因素,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边界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两国的交通状况会得到改善,以及两国都有加强经济往来的愿望都会使得中印贸易进一步发展。

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然而服务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

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在绝对数量上还比不上中国,但其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但另一方面,两国贸易的发展之中还有一股阻碍的力量,印度的大国意识、竞争意识、两国国内的一些问题等因素妨碍了两国经贸的快速的发展图1为中国印度2000年以来贸易总额(一)中印服务贸易概况随着世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印服务贸易的出口近几年都呈显著上升的势头,其中,中国的出口额由1998年的264.7亿美元增长为2004年的697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九大服务贸易出口国,而印度在1998年的出口额为110.7亿美元,到2004年猛增到322亿美元,增长了两倍。

但是另一面,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也在急速的增长,甚至比各自的出口增长还要快,截至200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额为697亿美元,在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中排在第八位,并且长时间存在逆差;而印度在2002年和2003年的服务贸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顺差,到了2004年其进口额达到379亿美元,反而逆差57亿美元。

可见,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都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绝对优势。

另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8%,不及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出口大国美国的五分之一,印度的出口额所占的比例更是小得可怜。

因此,总的来讲,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潜力很大,但是与世界上的服务贸易大国相比,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关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分类和统计,通过对数据的和整理,2003年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行业结构如表1。

从出口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大部分,三项所占比例之和为91.4%,而印度的这三项之和为40.8%,另外占了其将近出口额一半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得益于印度国内发达的软件服务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的服务贸易已经以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口为主,而中国则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出口为主。

在增长率方面,印度各项服务业的出口增长率比较平均且都达到25%左右,表明其服务业出口贸易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金融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所占比例较小,而其他商业服务负增长的幅度较小,因而对印度总体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中国的出口也呈现比较良好的态势,大多数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由于SARS 的影响,旅游服务的出口有所减少,对总体的服务业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增长较多,表明我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潮流。

在的进口行业结构中,出口较多的几个部门同样是进口多的部门,它们是运输服务、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其他各部门所占比例依然较小。

印度则有所不同,其进口变为主要以运输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为主,两项之和达到了68%,其他各部门的出口比例分布相对较小而且比较平均。

从增长率可以看出,中国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进口增长依然强劲,今后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主体,旅游服务进口呈现微小的下降,同样应该是受非典的影响。

在印度进口份额较大的部门中,其他商业服务增长率最高,几乎翻了一倍,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也增长较快。

另外,印度的建筑服务进口增长了一倍多,表明该部门对外需求较大。

(三)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比较分析竞争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xij=-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xij=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由表2中可以看出,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均为正值的服务项目为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政府服务,说明在这几项服务项目中,两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旅游服务在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绝对数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值,因而该数值大小并未受太大影响。

两国的旅游服务比较优势指数虽然比较接近,但其绝对数量却相差较大,中国在这一年的旅游服务出口额为174.1亿美元,进口额为151.9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出口额为38.9亿美元,进口额为35.1亿美元,进出口均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印度的指数高达0.89,说明印度在这一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当强,中国的指数值仅为0.031,虽然也是正值,但是相比较于印度来讲,几乎不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服务贸易日益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转化的背景下,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建立起的高度国际竞争力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均为负的服务项目为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版税和专利使用费。

中国在货物贸易如此发达的条件下,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却为负数,原因在于近些年运输服务逐渐成为一项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项目,而中国通常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上显示出竞争优势。

而印度在此项目上的竞争劣势则应主要归因于其欠发达的货物贸易。

中印在版税和专利使用费方面的竞争劣势如此之大以至于其指数值均接近于-1,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国的创新能力都非常不足,创新制度有所欠缺。

在保险服务方面,中国的竞争劣势要大于印度,这与中国保险业落后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度低是分不开的。

中印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出现正负不同值的项目为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且两项服务均是中国表现为比较优势,印度表现为比较劣势并且劣势较大,因此中国可以考虑在这两项服务上加大对印度的出口。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要强于印度,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大于印度。

但是中国只是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从“质”的方面讲优势并不明显。

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的高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醒着我们世界服务贸易的未来,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结构显然不会让中国在今后的世界服务贸易竞争中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

印度在其他方面相对薄弱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取得的发展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服务贸易的发展总是与一国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印两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都相当迅速,服务贸易蕴藏的潜力很大。

中国应该加强与印度在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合作,比如引进印度的软件业来帮助提升或者改善本国的信息服务水平,也可以对印度输出建筑业来帮助完善印度的基础设施等等。

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深两国贸易的同时,两国间贸易摩擦不断上升,1994年9月7日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案——导丁基苯胺——揭开对中国反倾销序幕,从1995年开始上升,1995年到2003年,8年间69起,2002年到2003年印度对30项进口商品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有15项占印度对外反倾销案例50%。

2004年有下降的势头,但是2005年开始反弹,前7个月有10例针对中国反倾销。

2005年针对华反倾销调查有增无减,涉及产品种类繁多。

2010年一季度在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中,“异军突起”的贸易救济大国——印度竟然以22起的数量“夺取”了对外贸易救济案例最多国家的桂冠,美国仍以14起的数量位居第二,但是涉案金额较高。

图2印度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反倾销贸易所占比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和2010年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对华反倾销力度,几乎占到其对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一般,可见印度对中国的产品存在极度的不信任。

(a)2003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的比重(b)2010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所占的比重图3(a)(b)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尽管业已出现的贸易摩擦并不代表两国的贸易主流,但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信心,阻碍两国顺利实现双边贸易.二、中印贸易产生摩擦原因及其分析(一)印度方面原因分析:1、印度贸易保护的政策使然;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于前列,为了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应有尽有,除了近30%的制成品的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些了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在全球的贸易伙伴中,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由于印度国内的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才使其对中国采取多次反倾销调查,从而是中国面临对印出口困难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