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8-05-14 | 作者: | 来源:国土资源部 | 【大中小】【打印】【关闭】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施行日期:2 0 05 年11 月l 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北京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发布《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总后营房部、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根据建设部、国上资源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请组织编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函》(建办标函[2003]431 号)的要求,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编制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业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发布,自2005 年 11 月1 日起施行。
本建设用地指标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国国土资源部二00五年九月九日编制说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是根据原国家计委、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1987 ]国土(建)字第144 号)和建设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1989]国土(建)字第169 号)的要求,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我国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并参照其他国家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论证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广泛征求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建设用地指标系初次编制,在施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2 号;邮政编码:100763 )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05 年8 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节约和合理用地的基本规定第三章术语第四章基本项目与面积指标第一节基本项目第二节旅球、排球、足球、门球第毛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第四节游泳第五节轮滑、滑冰第六节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第七节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第八节棋牌、台球、器械健身第五章配套设施与面积指标第六章设置规定与控制指标附加说明附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的科学管理,适应群众体育开展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制定本建设用地指标。
第二条本指标是编制和审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项目建设用地规模的依据,是编审初步设计文件、核定和审批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尺度,是城市规划中配套设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的依据。
第三条本指标适用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改建、扩建社区体育设施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本指标内容包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运动场馆、场地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缓冲用地和通道等建设用地。
第五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必须贯彻国家有关建设、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处理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关系,切实做到科学、合理和节约用地。
第六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除执行本指标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节约和合理用地的基本规定第七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应综合考虑所在城市及社区的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气候、民族和传统习俗等特点,并考虑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
第八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应纳人城市规划,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九条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宜根据群众需求,适度增加城市社风体育项目,并应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
第十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设置在适宜的公共绿地中,同时应合理利用已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
第十一条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应鼓励合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并与其他社区配套设施统筹考虑。
第三章术语第+二条城市社区:一般指街道办事处辖区或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也可以是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有一定数量城市居民聚居的区域。
第十三条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第十四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为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在社区内规划建设的运动场地、场馆和配套建筑。
第+五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按照本指标规划建设,供社区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建筑使用的土地。
第十六条室外综合健身场地:提供给武术、体育舞蹈、体操等项目,对场地规格无严格要求的室外体育活动场所。
第十七条缓冲距离:根据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及安全需要,在场地与场地,场地与其他用地及建、构筑物之间必须留出的距离。
第十八条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建立在城市社区中,具有管理和培训社会体育知识、技能职能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组织。
第十九条社区体育俱乐部: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社区体育组织。
第二+条场地面积:根据竞赛规则及活动特点所确定的每项体育设施必需的用地面积或室内场地面积。
第四章基本项目与面积指标第一节基本项目第二十一条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棋牌、台球、器械健身、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
第二+二条少数民族地区应设置符合民族特点的城市社区体育项目,其面积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二十三条需要开展其他体育项目的城市社区,可根据实际需要与活动特点确定面积规模。
第二十四条基本项目的竞赛规则如有改变,本章中的场地尺寸与面积指标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第二节篮球、排球、足球、门球第二+五条篮球场地可分为标准篮球场地与三人制篮球场地,其场地面积应符合表1 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排球场地面积应符合表2 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足球场地可分为11人制足球场地、7 人制足球场地、5 人制足球场地,其场地面积应符合表3 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门球场地面积应符合表4 的规定。
第三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第二十九条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场地面积应符合表5 的规定。
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宜设置在室内。
第四节游泳第三十条游泳池分为标准游泳池、普通游泳池和小型游泳池,其综合场地面积应符合表6 的规定。
第五节轮滑、滑冰第三十一条轮滑场和滑冰场的场地面积宜符合表7 的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扩大规模。
滑冰场可利用其他体育项目场地,不宜单独设置。
第六节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第三十二条武术、体育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可合并使用一处室外综合健身场地。
每处室外健身场地的面积不应小于400m2,不得超过 2000m2。
第三十三条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的场地形状应便于开展集体项目,其最短边边长不得小于l0m 。
第三十四条每处儿童游戏场地的面积应为150 ~ 500m2。
第七节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第三+五条在体育设施的综合布局规划中应考虑设置长走(散步、健步走)的步行道或跑步的跑道,其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 的规定。
第八节棋牌、台球、器械健身第三十六条棋牌项目的场地面积宜为40~150m2。
第三十七条台球场地面积应符合表9 的规定。
第三+八条健身器械设在室内时,健身房的面积宜为80~400m2,且每处不得小于60m2。
第三十九条健身器械设在室外时,其场地面积依据设置器材的尺寸、数量和缓冲距离综合计算确定。
第五章配套设施与面积指标第四十条城市社区体育的配套设施分为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
第四十一条服务设施包括更衣室、小型餐饮、器材租售,每处的面积可根据表10 的规定选取。
第四十二条管理设施包括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质检测中心、教室与阅览室、器材储藏室。
每处的面积应按表 11 中的规模设置。
第四十三条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的规模,如需按规划配建专用停车场,其配套停车面积应符合当地关于公共设施配建停车位的相关规定,并在总指标中增加相应的面积指标。
第六章设置规定与控制指标第四十四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 . 30 ~ 0 . 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 . 10 ~ 0 . 26m2。
二、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2 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其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表12 中规定面积的70 %。
第四十六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除符合第四十四条的要求外,其项目的设置宜符合表13 的规定:第四十七条在规划与建设中应设置适应多种体育项口的多功能运动场地。
第四+八条室外活动场地的面积不宜少于所有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场地总面积的60 % ,该比例在寒冷地区可酌情降低。
第四十九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室外体育设施,其用地按实际面积计算;二、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设置于专用建筑内,其用地范围应计算到与相邻用地的交界处;三、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设置于综合建筑内,应按其占该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其余用地应分别计人所属类别的用地内;四、当利用建筑物首层架空空间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时,应按实际使用面积占该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其余用地应分别计人所属类别的用地内;五、集中布置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范围内必要的通路绿化和建筑附属设施用地应计人本指标;六、当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设置在坡地上时,其面积应按场地的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七、凡计人本指标的用地,均应符合第四章中的规定;八、当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与社区内绿地结合设计时,可计人本指标,但不得重复统计;九、公共绿地内的体育设施以及向社区开放的学校体育用地均不应计算在本指标内;十、场地尺寸与面积同时符合几种体育项目的多功能运动场地,面积指标不得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