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小偷小摸行为危害大一、案例介绍:胡某,男, 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父母是外地人,来本地打工,家庭条件比较拮据,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得不到满足。

母亲对待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时耐心有时粗暴,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

平时上学、放学没有人接送。

他对学习无所谓。

上课看起来在听讲,但是一问他在讲什么,一问三不知,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差。

所有学科偶尔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不愿完成作业,只有老师监督才能勉强完。

写字不认真,随便乱作题目。

有时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书、钱等。

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二、案例分析:该生对作业不能够思考,敷衍了事,胆子小,对学习不上心,随便做做,在家还骗家长,缺乏自信心,比较自卑,家庭不能满足他的物质需要,在学校有偷小摸行为,意志薄弱,不想学习。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经过观察,我发现胡某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多半下课在玩玩具,或者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

他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很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不见效。

通过与他多次交谈,我发现他早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自卑的认为自己读书不行,现在做试卷竟然在试卷上乱写。

,2、偷拿成性,贪图物质享受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

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

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

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有一定上进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干忧。

像胡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反而是偷东西容易,很有挑战性,没人抓到他。

4、占有欲望强烈,自我意识浓重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把电脑门给锁上,让老师不能用电脑,看到别人的成绩好,东西多久眼红,于是,某个同学突然偷别人新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还有少数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

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三、辅导策略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阿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使儿童懂得因为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所以自己的行为要有界限,要学会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是儿童道德识字课本里的第一页的第一行。

”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可触摸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寻找根源,改善行为,增强自信首先,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指责与嘲笑,自尊又敏感,常常认为周围的人是厌弃自己的。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

教师必须多方面调查,找学生细心谈话。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学们自律。

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

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

在此过程中,对于胡某同学,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谈心、家访、讨论,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落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针对班级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行为劝诫教育,每位同学对这一个空箱子,对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一句话。

让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平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视为学生树立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

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学生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

在与邹某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确不守纪律,被别人当成差生,又无力去改变,只好任着性子发展。

为了恢复他的自信心,我借机发挥,在班会课上,在会上,我会对同学说:“胡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胡某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自然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

2、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一方面,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

另一方面,学生的某些错误行为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或“是非不分”造成的。

因此,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

针对年级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讲故事、谈话、看录像等方式去教育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今日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在将来会大偷大摸,走上犯罪的歧途,从而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

3、激励学生,激起动力,懂得自爱。

学生都需要进步,《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胡某进行言语激励。

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胡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邹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

”“胡某同学……”渐渐的,小胡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渐渐的开始和我交谈。

我给他讲考试的目的,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考前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多展开丰富的对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学生有了荣誉感,慢慢就会懂得自爱。

4、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

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

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

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

邹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需要,例如孩子们随着季节更换而买的各类玩具。

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家里有客人,家长可以让他为客人递茶、拿水果等,也可以让他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

在评价中,邹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通过辅导,学生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容易反复,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辅导,多与他谈心,给他一些事情做,也能够认真完成,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愿意和同学们交往,小偷小摸的行为慢慢消失了。

五、结论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

一般来说,在矫正小偷小摸行为的初期,适当地控制外部条件,如让班里的学生学会保管好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学生单独在教室里活动,帮助他们避开某些直接诱因是必要的。

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当学生已经转变到一定程度时,可故设陷阱,暗自监督,增强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

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赞赏,从而形成独立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总之,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小偷小摸行为。

个别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有反复,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学生总有一天会转变的。

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