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完满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目标太统一,针对性不强,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过多的只看重学习好的,高考有望的学生。

2.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长期下去甚至使学生厌倦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不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3.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间很少,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合作式学习很少进入课堂。

4.评价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没有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过多的用统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要求
1.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必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灵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2.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

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

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3.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

以鼓励、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评价时要注重内容真实,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

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断地为课
堂“升温”,从而使学生有向高一层次攀登,持久地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也趋于“高温”。

三、课堂教学模式
1.复习导入,提示目标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以5分钟为宜,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回顾。

教师针对学习新授课所需的关键性旧知识,通过编排的诊断题组织系统回顾,为学习新内容扫清知识障碍,以利于知识的正向迁移。

(2).创设情境。

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设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刺激,让学生产生排除这些刺激的意念。

(3).揭示目标。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

这阶段在方法上可采用如下形式教师提问是非判断题、改错题、计算题、填空题或图形演示等。

2.学习新课,理解目标
这是实现课时计划的关键环节。

在总体安排上,这一环节一般要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

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抓住教材本质。

从教材特点来看,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内容。

如概念、性质、
法则、公式,这类教材应按照“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足够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结论”两步组织教学过程;另一种是属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内容。

这类教材与前类相比难度较大,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学习的迁移。

思维的转折点上点拨、分析、讲解。

(2).理清学导思路。

为使探讨新知的过程既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又具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启发题,以启发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此及彼地理解深知,使学习的过程思路清晰、设问恰当、演示规范、引导得体。

(3).暴露学生思维过程。

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解,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解,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实质,暴露思维过程,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3.应用练习,巩固目标
这是新知的练习应用阶段。

总的应掌握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全面系统的原则。

形式上可采用以下方式。

(1).单项训练。

是指突出本节课新的一点,突出本节课的基础部分。

该训练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可做大量的练习,突出双基,着眼于技能,使练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综合训练。

这一阶段,训练的题目应注意典型性、连贯性、完整性,练习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

4.检测反馈,评估目标
这是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形成性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以便摸清底细,查漏补缺。

(1).拟题要求突出双基,突出重点,切忌题目偏难。

(2).检测形式要视内容而定,不拘一格,可采用问卷、口
答、板演等形式。

(3).检测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巡回视查,全面了解检测情况及时矫正,及时调节。

5.补偿小结,达成目标
这一环节要以矫正补偿为核心,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发展提高,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1).组织学生对课堂笔记、试卷进行会诊,可以同桌为单位让学生自查、自评。

(2).教师汇总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对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点拨。

(3).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给予全面的指导,并给他们提供同类试题再练再评。

(4).对本节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评价,并布置作业。

合作一中数学教研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