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域名新政策(一)
信息产业部近日颁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对现行的中国域名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简化了注册手续,放宽了域名管理限制,降低了收费标准,确立了域名争议解决机制。
这将进一步规范域名管理、优化争议解决、促进域名经济,进而加快中国的信息化进程。
同时,这将使域名纠纷更加频繁和复杂,网络法律工作者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困境中的CN域名
自从我国于1994年5月正式推出CN域名系统以来,CN域名从未象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
不仅CN域名绝对数出现了负增长,与国际域名的相对差距也急剧扩大。
2001年12月,CN域名注册量为12.7万个,而仅仅半年后,CN域名注册量却降低到12.6万个。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初创的1997年6月,境内机构还主要是注册CN域名,而到了1999年初,CN域名和国际域名就平分秋色了。
半年后,CN域名份额则剧降到33%左右。
目前,CN域名份额已经跌到残不忍睹的16%。
而这一切却是在中国信息化大踏步迈进的背景下出现的反常现象。
根据新网ChinaDNS的报告,目前我国网站总数已达29万个,与去年同比增长20.8%。
其中,国内企业网站数量增长极其迅猛,数月间就增长了100%以上。
而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地区,网站的增幅甚至高达创记录的145%。
CN域名的困境,无疑反映了国内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视野的延展。
但其负面影响也绝对不容忽视。
它不仅造成外汇的流失、通讯资源的浪费,还会减损中国在域名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这些问题引发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困境的症结
造成CN域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网络泡沫的破裂等,但与中国现行域名管理政策的滞后也是密不可分的。
根据CNNIC在2000年初对注册商、注册代理以及注册用户的调查,各方反映集中在注册手续繁琐、限制条件过于苛严、收费过高等问题。
同时,域名和在先权利,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冲突也浮出海面,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根据现行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申请CN域名注册的,应当提交《域名注册申请表》、《本单位介绍信》、《承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本单位依法登记文件的复印件》等书面文件和证件。
在域名管理单位对所申请注册的域名和提交的文件进行人工的合规性审批后,才能完成开通运行过程。
通常,这个程序至少需要5天时间。
而申请注册国际域名无须提交任何书面材料,通过互联网就可在线注册域名,这个过程只需1天时间。
这4天的差距,显示中国现行域名注册制度已远远落后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网络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
旧办法还对域名注册进行了苛严的限制,采用了先行审批主义,与中国原来的《商标法》如出一辙。
如规定CN域名注册申请人必须是依法登记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这就将众多欲申请注册CN域名的个人排除在CN域名之外,致使中国个人只能注册国际域名。
在CN域名命名规则方面,规定未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不得使用含有“CHINA”、“CHINESE”、“CN”、“NATIONAL”等字样的域名;不得使用公众知晓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名称、外国地名、国际组织名称未经各级地方政府批准,不得使用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区划名称的全称或者缩写;不得使用行业名称或者商品的通用名称等。
上述限制尽管出发点可以理解,但在技术上低估了各类名称间所面临的法律冲突的复杂性,致使操作性的欠缺。
如“HUANGSHAN”(黄山),即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名和一个山脉的名字,也是众多企业的企业名称和商标的重要内容。
由于制度的先天缺陷,加之审查人员知识范围的局限,上述限制实质上很难发挥其原有的立法初旨。
而国际域名在命名方面则限制极少,可以充分发挥域名注册申请人的创造性。
在域名注册费方面,现在CN域名的年注册费为人民币300元,这与国际域名不到100元的
年费标准而言差距过大。
这也是造成了大量中国机构和个人注册国际域名的重要经济原因。
因为按照笔者所倡导的“企业域名战略”,企业往往会注册大量的防御性域名,其累加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在CNNIC确定收费标准时,国际域名的收费标准为70美元。
但随着NSI公司垄断国际域名的情况改变后,随着域名市场的急剧膨胀,国际域名价格大幅调低,曾一度达到人民币60元的低价。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CN域名的费率并未有任何松动,CNNIC也为此蒙受了种种责难。
随着域名地位的提升,有关域名争议也日见增多。
国际上的域名冲突对象已经从商标发展到企业名称(商号)、名人姓名、通用词汇、地理名称、普通人的姓名缩写、数字、著名作品的标题和虚构人物姓名等领域。
在这方面,旧办法只是规定了不得使用他人已在中国注册过的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
同时规定若发生争议,“在确认其拥有注册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之日起,各级域名管理单位为域名持有方保留30日域名服务,30日后域名服务自动停止,其间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纠纷均与各级域名管理单位无关”。
其直接后果是大量CN域名的法律冲突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
由于司法程序的繁复性,一个域名案件往往会耗费一二年的时间,致使有关当事人的权利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
为解决域名纠纷司法救济的缺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际域名管理组织(ICANN)于1999年12月共同推出了强制性国际域名争议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在先知识产权人(主要是知名企业)的合法权利。
该机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仲裁的公正性、管辖的强制性、仲裁的快捷性、执行的高效性等明显优势。
事实上,在已经裁决的5000多件案件中,仲裁庭大多支持了在先知识产权人的要求,裁决将被抢注的域名强制转让回在先知识产权人,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今年七月,五粮液集团在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受理与裁决的第一案──“”域名案中获胜,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从国外企业手中成功夺回被恶意抢注的国际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