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力需求分析

劳动力需求分析

• 由劳动力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 分析可以得出:长期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即比较平坦。
K Ke2 Ke1 e2 b e1 Q0 W1 e2 W0 Q1 b e1 DL
Le2 Lb
Le1
L Le2 Lb
Le1
L
产品价格和资本价格不变,且W=W1,企业生产均衡点为a,要素 需求为(L1,K1)。当W1提高到W2,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调整分两 步:首先,K1不变,劳动力需求减少到Lb,依据的原则是 MRP=VMP=W2,;其次,再用资本替代劳动,原则是 MPK/R=MPL/W DS3 DS2 DS1 W3 W2 W1 e c b a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MR=P
•应该有MRP=VMP
MP,VMP VMP
MP
L 完全竞争厂商边际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在边际生产率递减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利润最 大化 即:MRP=MP(L)*P=MFC= W •MFC是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成本,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 场上,劳动力价格W是既定的。 •所以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W的 临界点,即劳动力需求量由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临界点决 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的价格是抽象的价格,而不是实际市场 价格。如服装厂出售一件衬衣50元,消费者购买时这个价格既 包括劳动成本,又包括其他所有成本、费用。而我们这里的抽象 价格把一切的转移费用都不包括在内。
D
Lb
Lc
2
La
L
3.5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是劳动经济学 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广泛应用 :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水平,一国的 工资水平如何调整?政府制定的最 低工资水平对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某些行业的工资补贴政策对该行 业的雇工规模有何影响,等等,这 些问题的回答都要应用到劳动力需 求的工资弹性概念。
第 3 章:劳动力需求
3.1 劳 动 力 需 求 基 本 概 念 3.2 企 业 短 期 劳 动 力 需 求 决 定 3.3 企 业 长 期 劳 动 力 需 求 决 定 3.4 劳 动 力 需 求 调 整 3.5 劳 动 力 需 求 弹 性 3.6 非 赢 利 企 业 的 劳 动 力 需 求
3.1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图六:等成本线
K
A
C
最佳生产方法对劳动 力的需求条件是什么 ?
K*
E
Q2
Q3 D Q1 B
0 图五:等产量线 K A
L*
C0
K*
E
B
C1 C2
Q0 C3
图六:等成本线
L* 图七:最佳生产方法
2)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77)
技术系数是指企业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技术系数分 为可变与固定两类。
A 3 B 2
A B
1
30 40 50 L 0 10 20 30 40 50
L
Q
W (d)完全弹性 5 4 3 2 1 0 10 20 30 40 50 L
W
|Ed|→∞
5
(e)完全无弹性
|Ed|=0
4
3 2 1 0 10 20 30 40 50 L
图二: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点弹性
依据市场工资率所处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位 置,判断劳动力需求 的工资弹性的大小。
图三: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3.2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3.2.1 基本假设条件
3.2.3 企业短期劳 动力的决定
3.2.2 边际生产率 递减规律
假设 条件
市场条 件假设
关于生 产的假 设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
其一:供给者和需求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
价格的决定者。
其二:商品和服务生产中仅使用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 即劳动力和资本。 其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其四: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
A (A,M) M (M,B) Ed Ed>1 Ed<1 Ed=0 ∞ M

W
A
Ed

Ed>1 Ed=1 0<Ed<1
B
Ed=0
LLeabharlann 概念三:劳动力量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 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图二: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概念四:劳动力需求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要素价格 因素即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它因素的变化引起 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
上述决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是由马歇尔和希克斯加以归 纳和总结的,所以称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 需求可分为两类工人:A和B,那么,可以将A 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 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 弹性。
思考:产 品的交叉 价格弹性 是如何界 定的?产 品的相关 性是如何 利用交叉 弹性进行 界定的?
• 对劳动力来说, • 当交叉弹性为正值时,两类劳动力称为 总替代; • 当交叉弹性为负值时,两类劳动力称为 总互补。
3.6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 非营利企业其经营目标与营利企业不同,决定 了其劳动力需求的特殊性。 • 最为典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往往不是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 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 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例如公共部门。 • 这一节,我们以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劳动力需求 的行为做对比,来分析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 动力需求行为规律。
——思考:前面对企业长期生产的分析中,凸向原点的等产量线所表现的生产方式 是哪种技术系数类型?
当资本和劳动力的搭配系数固定时,产量将由并仅能由投入量相对少的要素 决定,如下图。思考,此时的两种生产要素是何种关系?
在固定技术系数的条件下,企业对 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产量水平。并且 生产某一产量水平只能有一种生产 方法。这是特殊情况,通常情况是 技术系数可变型的生产。
种 类:
Ed趋向于无穷大。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w (a)富有弹性 5 4 3 2 1 0 10 20 30 40 50 L A B
W
W (b)缺乏弹性
|Ed|>1
5 4
|Ed|<1
5 4
(c)单位弹性
|Ed|=1
3
2 1 0 10 20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增加1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边际产量或边际产品 MP。 •增加1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定义为边际收益MR •增加1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进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定位边际产品收益MRP •增加1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按照现行产品市场价格出 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1) 企业生产 方法的选择 2)固定技 术系数条件 下劳动需求 的决定
1)企业生产方法的选择(P73)
•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 考虑: 1.生产规模的变化,产量规模的变化,进而带来对劳动力 需求的变化 2.工资率的变化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此外,长期生产中,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方式均可 以调整,进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发生改变。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 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 增加;当劳动投入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 前提: 1.短期 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短期条件下劳动力投入带来的生产规律
短期 : 其一, TP、AP、MP 三条曲线都 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 ;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 为负值;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 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 MP;相交后,AP>MP。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 图四: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得极大值。 生产的经济区:[a,b],到底在该区间哪点生产,取决于生产目标 目标:可以是总产量最大、人均产量最大、利润最大。
1.等产量线
——Q1等产量线上的a点与b点有何特点?
——a点与b点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方法相同吗? ——等产量线具有哪些特征? ——等产量线的斜率叫什么? 其具有何特征?
图五:等产量线
2.等成本线(等费用线)
资本价格R,劳动力价格W(工 资率),总费用支出为C ——等成本线方程是什么? ——等成本线方程的斜率值是 多少?
MFC
W0
O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L
• 若P=1,则有MP=MPR=VMP,即三线重合。 • 利润最大化原则:MRP=VMP=W W
MP VMP MRP
E
MC MRP,VMP,d
O
L0
L
MP递减规律显示的合理区间即是这里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部分, 到底在哪点生产由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 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边际生产力递减。
• 若工资率下降,导致行业内每个厂商都增加对劳动力需求,进而 带来整个行业产品供给增加,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价格 下降将使每家企业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要降低到原有产品价 格下的VMP线的下方。
D W1 b
由此可见,行业劳动力需求 曲线并不是企业劳动力需求 曲线的简单加总。
W2
c
a
D1
3.5.1 决定劳 动力需求工资 弹性的因素
3.5.2劳动 力需求的交 叉工资弹性
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第一: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技术方面与成本方面;
第二:产品的需求弹性:
第三: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第四:资本的供给弹性;
若资本的供给弹性小,说明当资本供给稍有增加就会带来资本价格较大幅度的 上升,这必将阻碍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因此,在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技术 可能性给定的情况下,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也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