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剧】地方戏曲。
流行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
东南亚、美洲华侨聚居地区时有演出。
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曲调,于清雍正年间汇合形成粤剧。
腔调以梆子(相当于西皮)、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
粤剧是广东主要剧种,深受广东、广西粤语地区人民喜爱,其活动中心在广州市。
主要演员有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等,代表剧目有《苦凤莺怜》、《贼王子》、《搜书院》、《关汉卿》、《王昭君》、《花染状元红》、《闯王进京》等。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完善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
20年代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以上,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
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
这期间的主要作曲家有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
1949年后,广东音乐又有进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刘天一、余其伟等。
从60年代起,他们分别到过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各国演奏,使广东音乐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
粤曲【粤曲】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
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
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
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
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
古时称"傀儡戏"。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
明、清两代,粤西的吴川、电白、高州、化州、廉江一带木偶戏相当兴盛,因此,人们称粤西地区是广东的"木偶之乡"。
1949年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造出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
木偶造型各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剧目创作主要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
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
粤讴【粤讴】用广州方言写的一部说唱文学,为清朝招子庸所著。
招子庸(1791~1846)字铭山,广东南海人。
长于诗歌,通晓音乐,善作粤讴。
他运用"南音"的唱法,增添文学词藻,使粤讴流行广泛,成为雅俗共赏的粤曲形式之一。
该书的主要内容,多为描写男女爱情之作,如《解心事》、《相思病》、《薄命多情》等。
但也有一部分是以政治时事为题材的,如《颠地鬼》、《义律鬼》、《颂林制军》等,思想性较强。
1904年,香港总督金文泰把《粤讴》译成英文,传播到欧洲。
他认为这些《粤讴》与希伯来民歌具有同样不朽的文学价值。
南音【南音】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曲牌。
有说它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扬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为了与广东以外的吴声区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调)名之,它比木鱼、龙舟的音乐性强,因而作为独立的曲种出现在舞台上的机会很多。
南音的句格、声韵要求相当严整,有伴奏、快板与过门音乐,旋律婉约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
早期的南音传唱范围多在文人雅士之中,传统作品也多是伤春怨梦之作。
其中以《客途秋恨》、《叹五更》等最为流行,迄今传唱不衰。
1949年后,产生了《沙田夜话》等优秀作品。
八音班【八音班】粤曲产生、衍变和发展的150年,大体上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八音班时期"。
八音班演唱粤曲始于道光初年。
那时,粤剧未能满足广大农村观众要求,便出现了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不多的八音班。
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八音班十分盛行。
据清光绪三年(1877)的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仅广州即有20多个八音班。
八音班的人数由8人至30人不等,除为民间的喜庆、迎神等活动演唱外,还常到农村或小城镇演出。
有些较小型和业余性质的八音班,将乐器放置在一个如花轿模样的大柜里,演奏时抬着柜"游行",只奏不唱,人称锣鼓柜。
这种形式多见于粤中山区。
木鱼【木鱼】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曲牌。
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段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
这段木头,俗称"木鱼"。
因此,这种演唱形式即称"唱木鱼"或"唱木鱼书"。
木鱼的流行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主。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这些地区的妇女都有演唱长篇木鱼书的习惯。
作为一个曲牌,木鱼在粤剧、粤曲中经常使用,但终未能作为独立的曲艺品种出现在舞台上。
传统木鱼书作品不乏佳作。
木鱼以四句为一小段,反复循环。
小段中的每句末字平仄安排均有严格限制。
龙舟、南音、板眼等的结构与它大体相同。
龙舟【龙舟】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的常用曲牌。
又称"龙舟歌"。
它的产生主要有两说:一是清乾隆年间,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子弟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
流行方式则以市井传唱为主,演唱者多为男性民间艺人。
演唱时有小锣鼓伴奏,传统作品则以短篇为主。
私伙局【私伙局】在广州市的一些街道里,有些爱好戏剧、曲艺者,茶余饭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
曲艺界称这种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为"私伙局"。
"私伙局"盛行于清末民初,特别在素有"戏曲之乡"之称的荔湾地区更为普及。
现在,荔湾区每年都举办荔枝湾广东民间音乐、曲艺"私伙局"交流大赛。
涌现了和声、新蕾、华林、红棉等30多个业余乐社,约有500多人,经常与港澳地区的曲艺同行开展交流演出活动。
1989年,广州市也举办了第一届广东民间曲艺"私伙局"交流大赛,盛况空前。
咸水歌【咸水歌】广东沙田区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
主要流传于中山、斗门、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珠海及广州等地。
此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如阳江、电白及香港长洲岛、澳门等地有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渔歌。
上述这些地区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有谓咸水歌之得名即与此有关。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而以后者为主。
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
问答双方的曲式结构是一样的。
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
男的结束句多有"姑娘嘿"一语;女的结束句则多有"兄哥"一词。
传统的咸水歌内容以情歌为主。
广雕【广雕】指广州的雕刻工艺品,其中的象牙雕、玉雕和木雕享有盛誉,驰名世界。
广州的象牙雕素以精雕细刻著称,在国际上声誉卓著。
在1915年的万国博物展览会上,广州象牙球曾荣获手工艺特种奖状。
1949年后,牙雕技艺有了显著进步。
象牙球现已可雕45层,层层活动,同时还镂满了人物、花卉、鸟兽,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广州玉雕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
广州的玉雕多选用翡翠玉,刻成花鸟虫和各种人物。
1949年后,广州玉雕有了新发展,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名艺人辈出。
木雕也是广州传统的民间工艺。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家祠,集中了木雕艺术的精华,特别是清代潮州金漆木雕神亭、香炉罩,体现了工艺精巧、玲珑剔透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生产的九龙床,在靠背上雕有9条游龙,工艺精湛,令人赞叹。
广彩【广彩】"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和江西瓷器的风格不同,主要表现在能够运用中国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烂著称。
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于1956年建立,产品花色品种从过去4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种,其中仿古的"双凤朝阳"、"汉宫秋月"、"鹅蛋寿字"以及创新的"堆花儿童乐"、"游河乐趣"等最著名。
作品中既有纤细的工笔表现手法,也有大胆豪放的表现手法,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广绣【广绣】中国刺绣工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广绣,号称全国"四大名绣"。
广绣始于唐代。
据史籍记载,广东在唐代有个14岁的女艺人卢媚娘,在1尺见方的绢上,绣出了7卷《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
可见广绣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卓越的技巧。
它以构图匀称、色彩浓烈、富于装饰性而著称。
广绣大体上分为两大行:一是丝绒刺绣,一是盘金刺绣。
这两大行的广绣各有不同特点,但同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丝绒行有很多老艺人,都是刺绣能手。
1949年后培养了不少新秀,还挖掘出30多种传统针法。
盘金刺绣是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广绣产品曾在第十届国际服装会议展出,获得好评。
沙湾飘色【沙湾飘色】番禺市沙湾飘色已有100多年历史。
清咸丰年间,在广东各地的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叫做"赛色"或"彩色"。
后来,"赛色"又发展为马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柜台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就成为"飘色"。
沙湾飘色素有色彩艳丽、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的特点。
沙湾飘色共有100多板,每板飘色都用2~3个小孩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下面坐着的叫"屏",全靠一条长1米余,粗2~3厘米的钢条支撑,这叫做"色梗"。
飘色每板的造型都各有其故事情节。
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便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架,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
人们看过"飘色"之后,还可按其内容追溯故事,回味再三,其乐无穷。
迎春花市【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
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