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仿古建筑中寺庙组织设计

仿古建筑中寺庙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第一节工程概况一、工程地址。

二、工程简要概况1、工程名称:2、建设单位:3、结构形式:砖混结构带木装修,屋面琉璃瓦结构。

4、建设规模: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912平方米。

第二节编制依据主要依据文件、文献:1、《》的施工图。

2、《现行国家建筑施工规范大全》、《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建筑安全操作规程。

3、《山东省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预算定额》、《山东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

4、国家、省、市建设文件。

5、建设部、山东省及本地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化文件。

6、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7、工程现场实际状况。

第二章施工组织部署第一节施工管理机构组织施工管理机构组织部署:公司项目部和施工班组延用工程人员。

第二节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内容1、目标管理:为达到本工程质量优、工期短、安全无事故、施工文明的总目标,公司将采取有效手段,采用目标管理循环。

即制订目标计划→实施目标计划→检查、评价目标→处理总结→制订新目标计划的循环,以保证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在实施中,认真做好总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工作,按照目标内容分别制订岗位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从公司到项目部的全过程、多层次目标管理体系。

2、计划管理:本工程主要应抓好以下计划的管理:(1)工程总进度计划及分阶段作业计划(包括月、旬、周的详细计划);(2)机械施工计划(编制内容主要机械的施工水平、需用量、进、退场时间等);(3)劳动力计划(主要编制专业工种的分阶段用工人数及进退场时间);3、技术管理:(1)技术负责制: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管理、操作过程负全责。

在编制完重要部位的技术方案后,必须上报公司技术质量安全科审核批准后实施。

各级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按照公司制订的岗位职责进行技术管理,做到各司其职,责权明确。

(2)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为科学组织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使各项技术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在项目经理部建立并实施a:通读施工图、会审图纸制度;b:技术复核、设计变更签证制度;c:技术方案、技术措施交底制度;d:工程技术资料收集、保存、入档等制度。

4、质量管理:在确定工程质量目标以后,必须进行以实现工程质量目标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抓好分项工程质量和每道工序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操作工人的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操作工人个人素质的质量。

第三章施工准备第一节施工现场准备(1). 业主办理好坐标控制点、高程控制点的移交及现场复核,并以此作为依据引测现场测量控制点,建立准确、可靠的现场测量控制网,迅速编制具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2). 按现场实际情况及业主所提供的现场条件,马上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在准备施工的同时,及时、尽快布置现场临时生产设施(木工棚、钢筋加工场地等),安装施工现场临时用水、用电管线,以解决生产需要。

(3).劳动力进场后,及时安排机械基础施工及机械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

(4).与派出所、劳动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尽快办理施工必备的其它有关手续。

第二节技术准备(1).项目经理组织全体管理人员认真熟悉施工图,了解设计意图和要求、收集施工图中存在的疑点,以便在图纸会审中得到明确的解决。

(2).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正式施工图纸、合同,以及市政道路、管线图编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并编制具体基础开挖方案措施等,编写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

(3).工程技术负责人组织铁工班组尽快做好钢筋下料工作,及时、准确地提出钢筋需用计划,交材料设备科采购钢筋进场。

(4).按照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尽快提出各种工程所用施工材料及周转材料计划,交材料设备科采购进场。

第三节材料、机械设备的准备(1).材料组织准备由材料设备科负责前期准备,重点做好下列工作:①.按我单位标准工作程序选定合格的材料供应商,以保证施工用材的质量可靠性。

②.根据项目技术负责人提供的钢筋需要计划、机械计划,尽早组织机械、合格的钢筋原材料进场,以便取样送检、加工制作;③根据技术负责人提供的工程使用材料计划组织采购各种工程材料,按照进度计划组织进场。

⑵.工程所有机械由项目部在中标后联系落实,签定合同后立即组织进场;进场之前必须先检查设备的各种性能是否满足工程需要;主要设备一次到位,设备调运前应先调试运转,就位后由现场机务人员调试、保养,以确保施工时所有机械正常运转。

在挖土的同时,尽快将木工棚内的机械安装到位,便于及时进行模板的加工。

⑶.各项材料、机械设备的准备工作均由项目经理亲自统筹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既要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又要避免因准备不充分、不协调而发生停工、窝工的现象。

第四章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第一节施工测量1、以设计图及业主规划的用地地界,结合总平面定位依据,现场建立相对的一级三角控制主网,在此基础上,指导现场定位及轴线、标高的控制施工。

2、本工程定位,将利用一级三角控制主网,采用“直角坐标法定位”的方法来进行建筑物定位及各条轴线的控制,并采取闭合检查。

3、水准标高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

A、测量仪器的选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校正来保证测量精度。

B、平面轴线控制测量基准一级三角控制主网的设置原则1、基准三角控制主网的设置以业主提供的规划所地界基准点及设计总平面图为依据,其三角控制主网基准点精度应控制在5 m m以内。

2、基准平面控制主网是建立在地界基准点的基础上的,设置时要求同时满足稳定、可靠和通视三个要素,其中任何一点遭到不可预见事件的破坏或移动时,应及时复测补网。

3、标高以业主提供的规划所永久水准点为基础,其数值以规划所新数值为准。

施工高程应根据最新数据及时调整,可利用平面控制主网基准点位作为水准点控制基准点。

轴线坐标控制点投测完毕之后,互相之间应进行校核,同时可检验偏差情况,闭合检查如果超出精度允许范围应及时纠正。

C、基准水准点的建立1、根据业主提供的永久等级水准点,采用往返水准或闭合水准测量(若业主提供二点),用二等水准引测至施工现场基准水准点。

2、施工现场基准水准点应布置在受施工环境影响小且不易遭破坏的地方,可利用平面控制网基准点和极坐标原点位作为水准点控制基准点。

3、考虑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基准水准点、进行复测。

楼层的标高引测采用外控方法进行。

在砌体、砼完成后的外墙面做好标志直线用50米钢卷尺进行高程复核。

D、基础阶段施工测量1、根据桩平面图,按建(构)筑物的轴线定位定出相应轴线的桩位中心标志,经校核无误后,插上桩定位标志。

2、基础:根据基础平面图及大样图,按建(构)筑物的轴线定位,连结相应的轴线,计算开挖放坡坡度,定出开挖边线位置。

3、用水准仪把相应的标高引测到水平桩或轴线桩上,并画标高标记。

4、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坑底开挖宽度应通线校核,坑底深度应经水平标高校核无误后,并把轴线的标高引移到基坑,在基坑中设置轴线,基础边线及高程标记。

有垫层的在垫层面上放出(弹墨线)墙或基础平面尺寸。

5、基础模板完成后,按设计图纸要求校核模板安装的几何尺寸,在模板周边放出基础面的标高线,并用钉子标示(在竖向钢筋上用红油漆标示),墙、柱的轴线和边线标记,延长线引至基础边线外,方便施工复核。

6、基础施工完成后,把轴线引测至基础面,并按施工图放出有关的墙和柱等截面尺寸线,有地梁、预留孔洞、管道、埋件等按施工图纸在相应的位置上放出有关的标示。

E、上部结构基准水准点的建立根据业主提供的城市等级水准点,采用往返水准或闭合水准测量,用精密水准仪引测施工基准水准点。

施工基准水准点应布置在受施工环境影响小且不易遭破坏的地方。

考虑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基准水准点、进行复核。

±0.000以上部分的高程测量以基准水准点为依据,用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至主楼的水准点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建筑物的不断升高。

自重荷载的不断增加,建筑物会产生沉降。

因此要定期检测施工水准点的高程修正值,以及时进行修正。

F、沉降观察:沉降观察测量在具有代表性墙身角部±0.00以上300mm~500mm高度范围内设置沉降观测点。

定期观测、及时修正消除不均匀沉降。

在一层结构完成后,即进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并用精密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的方法测定其初值。

以后定期或根据需要测量其标高。

前后标高的差值就是该段时间里的沉降量。

根据沉降量的大小可及时调整施工标高,消除因沉降而引起的施工误差。

楼恒载偏心产生不均匀沉降调整主要措施经过测量所得的不均匀沉降数据,如果是以对称状态分布的,可视为整体结构未发生不均匀沉降,而是由于局部荷载的大小不同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这时,仅将不均匀沉降值取平均值来对施工高程进行修正。

当不均匀沉降数据出现明显倾斜症时,应及时提供给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分析,得出一个合理的调整值,确保楼趋于均衡的沉降状态。

沉降观测报告由项目资料员保存,按照竣工资料要求,将每次观测成果填入统计表格内,绘制沉降曲线图,并分阶段向设计部门反映。

G、测量精度主要保证措施1、经纬仪工作状态应满足竖盘竖直,水平度盘水平;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视准面必须是一个竖直平面。

2、水准仪工作状态应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3、用钢尺工作应进行钢尺鉴定误差、湿度测定误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线误差、钢尺倾斜误差、拉力不均匀误差、钢尺对准误差、读数误差等等。

4、测角:采用三测回,测角中误差±10秒5、测距:采用往返测法、取平均值。

6、所有测量计算值均应列表,并应有计算人、复核人签字。

7、使用全站仪、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温差修改值的修正。

8、在仪器操作上,测站与后视方向应用控制网点,避免转站而造成积累误差。

9、在定点测量,应避免垂直角大于45度。

10、对易产生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校核。

第二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25.根据本工程特点展开施工。

A、施工流程人工开挖、修平基坑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