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总则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原则 (1)1.3、适用范围 (2)2、工程概况 (3)2.1、工程概况 (3)2.2、施工环境 (3)2.3、施工条件 (6)2.4、施工准备 (6)2.5、施工调查、准备 (8)3、施工进度计划 (9)3.1、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9)3.2、施工组织进度计划 (9)3.3、施工人员、机械安排 (9)3.4、材料组织 (11)4、施工方案 (12)4.1、施工工艺流程图 (12)4.2、施工方案 (12)4.3、施工质量检验要求 (18)5、质量保证措施 (22)5.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22)5.2、承台施工质量目标 (24)5.3、质量通病防治 (25)6、安全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32)6.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32)6.2、建立健全自检制度 (32)6.3、明确安全体系要素职责分配 (32)6.4、施工安全措施 (34)7、文明环保保证措施 (37)7.1、环保保证措施 (37)7.2、文明保证措施 (37)8、计算书 (38)8.1、计算书 (38)8.2、相关图纸 (38)K13+583.7杨林东特大桥承台施工方案1、总则1.1、编制依据(1)国家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及云南省地方性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性意见等;(2)云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实施要点及指挥部施工安全管理办法;(3)嵩明~昆明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设计图设计(第三册第二分册、第三册第三分册);(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7)嵩昆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踏勘资料;(8)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文件(含指挥部、驻地办等有关会议纪要、下发的指导性文件);1.2、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地方政府及行业有关规范、标准、规定。
(2)合理部署、调配施工力量。
包括人员、材料、设备、机具,按工期和施工需要进行调配,确保合同规定工期。
(3)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水平。
(4)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根据项目所处地区自然和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受季节影响较大的施工,做到均衡施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施工运输及投入。
(5)贯彻“永、临结合”的原则,凡有条件利用的正式施工均应优先安排施工,应充分利用永久征地减少临时租地。
(6)贯彻国家环境、水土资源、文物保护政策及节能的要求。
1.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K13+587.3杨林东特大桥承台施工。
2、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2.1.1、工程简介杨林特大桥中心里程为K13+587.3,起点里程为K12+319.26,终点里程为K14+855.34,全长2536.08m。
为跨越山间谷地、村庄、输油管道、铁路及地方道路所设。
杨林东特大桥设计承台为289个,其中双柱墩承台256个,三柱墩承台15个,门架墩承台4个,π型墩承台14个。
2.1.2、承台工程数量一览表桥梁名称承台类型尺寸(m)数量(个)总计备注杨林栋特大桥双柱墩承台 6.6×2.8×2.5 256289个三柱墩承台 6.6×2.8×2.5 15π型墩承台 6.8×6.8×2.5 14门架墩承台 6.8×6.8×2.5 42.1.3、主要材料(1)普通钢筋:采用热轧HPB300、HRB400钢筋,其技术标准须符合国家标准GB1499.1-2008、GB1499.2-2007的规定。
(2)其他材料:砂、石、水的质量要符合JTG/T F50-2011的有关规定。
(3)承台混凝土均采用C30混凝土。
2.2、施工环境2.2.1、地形地貌拟建桥址区高程介于1892.7~1935.18m间,相对高差5~45m,属杨林断陷盆地地貌与侵蚀溶蚀山地地貌过渡地段。
K12+310~K14+700段属杨林断陷盆地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地表多为鱼塘及农田;K14+470~K14+850段属侵蚀溶蚀山地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陡峭,地面坡度5°~30°,自然坡稳定,地表多为旱地、林地。
沿线乡村道路网发育。
2.2.2、气候桥址区域上位于云贵高原中东部,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湿气候,年湿差较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
年平均气温14~14.5°C,最冷为1月,平均9.3°C,最热7月,平均20.2°C。
风向以西南风化为主,风速2.3~2.8m/s。
根据昆明与嵩明县气象站资料,区内年降雨日数134~138天,年降雨量885~992.5mm,主要集中在7月。
平均蒸发量1905mm。
2.2.3、水文桥址区地表沟渠纵横,地表水发育。
K12+360~K12+400横跨清水河;K12+400~K13+400段原为杨林海,为一内陆湖泊,后期改造为数个鱼塘。
桥址区域属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流域。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周围地表水入渗补给,以地下径流的方式汇集于周围低洼沟渠,最终排泄于牛栏江,盆地边缘出露多个上升泉点,其中K13+640左100m、K13+750左9m发育两处上升泉位于图幅内,流量分别为90L/s、0.15L/s,水质清澈,无色无味,为当地居民饮用及灌溉农田。
桥址区K14+700~K14+850段属溶蚀山地地貌区,地下水以岩溶水类型为主,雨季时桥址区地下水的水量有所增大,水位亦会有所太高。
2.2.4、底层岩性桥址区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e)、冲湖积(Q4al+l)、坡残积(Q4el+dl)层。
下伏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倒石头组(P1d)及石炭系中统威宁组(C2W)地层。
各地层岩性按照工程力学性能并结合工程特征,划分为12个工程地质单元层。
自上而下分述如下:2.2.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e)层人工填土①(碎石):褐黄、褐灰色,稍密,稍湿,主要由碎石混约30%粘性土组成。
拟建路线穿越贵昆铁路段及桥址区内人工填筑土路段有分布,厚度2~6米。
属Ⅱ级普通土。
2.2.4.2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Q4al+l)层淤泥质土②:深灰、灰黑色,流塑状,局部软塑,含大量腐殖质及螺壳碎片,略有腥臭味,质轻、污手,局部夹泥炭土薄层。
呈层状分布于桥址区低洼段浅表层,钻孔揭露厚度3~17.7m,属Ⅱ级普通土。
有机质土③:灰黑、黑色,可塑~硬塑,含较多有机质及腐植物,略有腥臭味,质轻、污手。
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于桥址区内低洼段土层下部,厚0~6m, 属Ⅱ级普通土。
粉质黏土④:深灰色,软塑,含少量有机质及小螺壳碎片。
呈层状分布于桥址区大部分地段,钻孔揭露厚度1.4~23.5m, 属Ⅱ级普通土。
粉质黏土⑤:深灰、灰褐色,可塑,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含灰岩质角砾。
呈层状,桥位区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厚度不均,属Ⅱ级普通土。
粉质黏土⑥:褐黄、褐灰色,硬塑,含少量灰岩质圆砾,局部含少量腐殖质及螺壳碎片。
桥址内均有分布,钻孔揭露厚度变化较大,属Ⅱ级普通土。
圆砾⑦:浅灰、深灰色,中密,局部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强风化灰岩及少量玄武岩,一般粒径0.5~2cm,最大5cm。
多呈圆棱状,含量大于60%,充填粘性土。
呈透镜体状分布于桥址区内,其中K13+850~K14+400段分布较厚,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1.9m, 属Ⅱ级普通土。
2.2.4.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层黏土⑧: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灰岩强风化碎石及植物根。
呈层状分布于桥址区大里程段山体斜坡地表,厚度0.5~2m. 属Ⅱ级普通土。
2.2.4.4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灰岩:青灰、灰色,中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岩芯多呈块状,岩质坚硬,表层溶孔、溶隙较发育,个别钻孔发育溶洞,揭露最大溶洞直径6.9m,岩溶中等发育。
分布于贵昆铁路两侧,属V级次坚石。
2.2.4.5二迭系下统倒石头组(P1d)泥岩:褐黄色,局部呈浅褐红色、灰白色,全风化,土夹角砾状,原岩结构已被破坏,遇水易软化。
分布于桥梁昆明岸斜坡地带,钻孔揭露厚度2.5m,属Ⅲ级硬土。
2.2.4.6二迭系下统倒石头组(P1d)灰岩:灰白色,强风化,隐晶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节理发育,岩体呈碎块状,岩质硬。
厚0~3.6m,分布于桥址区内大里程段灰岩面表层,属V级次坚石。
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风化,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较发育,质坚、性脆,岩心呈块、短柱状,岩溶中等发育,多见溶孔,个别钻孔发育溶洞,揭露最大溶洞直径3.3m。
分布于桥址内K13+600~K13+900段及K14+150~K14+850段,属V 级次坚石。
2.3、施工条件2.3.1、道路情况沿线分布有老国道G320、乡村公路及田间机耕道。
由于上述交通设施与本线走向基本一致或与线路交叉,且均已建成,为本线建设提供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相互之间连接,交通较为便利,所有这些道路距线路较近,材料运输主干道可利用既有道路。
但是道路路况较差、桥涵承载力不能满足大型施工车辆的通行要求,项目部通过进行改、扩建、新建部分道路及加固能满足施工车辆的通行要求。
2.3.2、施工用水、用电沿线施工用水采用K13+640左100m、K13+750左9m发育的两处上升泉位,水质清澈,无色无味,为当地居民饮用及灌溉农田,可作为工程用水。
沿线电网较为发达,覆盖率较高,电源比较充足,基本能满足施工需要,施工时可考虑就近从相应高压线路接出10kv高压线,在0#台及85#台各配置的500KV和1250KV变压器变压后供施工、生活用电。
2.3.3、燃料、材料供应项目部与多家油料供应商签订油料供应协议,确保油料能及时供应;钢材、水泥等由指挥部统一招标供应。
砂、石、矿渣粉等当地材料供应商比较多,物设部及试验室进行走访调查根据运距、单价、材料质量及信誉度综合评定就近选用供应商。
2.3.4、通讯情况本段工程沿线通讯网络发达,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均已覆盖所经地区,施工通讯较为便利。
2.4、施工准备2.4.1、施工平面布置杨林东特大桥施工平面布置情况为:项目部驻地、工地试验室、拌和站设置在K12+400左侧0.5KM红线外,在K13+650左18m设置临时钢筋加工场及工人驻地满足前期施工要求,在杨林东互通内设置钢筋加工场。
2.4.2、临时设施2.4.2.1项目驻地依据现场考察,结合地形地貌及附近村庄和交通情况,经项目经理部研究并结合业主的标注化建设要求,确定位于主线K12+400左侧0.5KM红线外修建项目部驻地,内设办公区及生活区,采用租赁当地民房和新建彩钢活动板房能满足工地标准化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