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散生竹种很多,其中经济价值高、栽培广的有:毛竹、刚竹、淡竹、石竹、早竹、水竹等。
这些竹种的生长规律和繁殖特点大同小异,因而造林技术也大致相同。
(一)造林地的选择为了培育速生、丰产、优质的竹林,造林前,必须根据竹子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
1.气候条件我国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是散生竹类分布的中心区。
在这一地区,气候条件一般都适于散生竹生长。
长江以北至黄河流域地区,为散生竹类分布和引种的北区。
在北区内,影响散生竹类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长季的干旱和冬季的严寒。
在北区发展散生竹林,要选择春、夏降水量大,背风朝南的地方。
南岭以南至南海之滨,为丛生竹分布区和散生竹引种的南区。
在南区,影响散生竹类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是夏季的烈日和夏、秋的台风。
在南区发展散生竹,要选择背风朝北的地方。
2.土壤条件散生竹种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系统(竹鞭、竹根)。
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cm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壤土。
散生竹在碱性土上生长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壤上,~7为宜。
地下水位在lm上下为宜,过高,不利于竹鞭生长。
过于粘重瘠薄的红上、黄土以及盐碱土等,对竹子生长不利,一般情况下不宜发展散生竹林。
3.地形条件在同一地区,往往因地形的变化而引起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变化。
所以,造林选地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地形条件。
在散生竹分布的中心区,最好选择海拔800m以下的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带。
在高山地区,干燥多风的山脊、山坡和容易积水的平地、洼地等,均不适宜散生竹的生长。
在散生竹分布和引种的北区,最好选择海拔600m以下的背风朝南的山谷、山麓地带。
因为南坡比北坡日照强,冬季温度高,有利于散生竹类防寒过冬。
在散生竹类分布和引种的南区,最好选择海拔1,000m以下背风朝阳的山谷、山麓地带。
(二)造林整地整地是散生竹造林的重要一环。
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和成林速度,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合散生竹成活和新竹成长的环境条件。
造林整地工作,应在造林前1年的秋、冬季进行。
造林整地可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3种。
1.全面整地包括清理林地、全面开垦和挖掘植穴等3个工序。
造林地上如有杂草、灌木丛生,全面开垦前必须清理林地。
清理林地的方法是:(1)在交通方便,劳力充足,烧柴困难地区,可砍除杂草、灌木,搬出林外,充当燃料。
(2)在交通不便,劳力不足地区,可将柴草劈下,平铺于林地,待干燥后,放火炼山。
炼山时,应开好防火线,防止引起山林火灾。
炼山既能烧尽柴草充当肥料,又可消灭病虫害。
在没有杂草、灌木的荒山、荒地、四旁地和农用地上营造散生竹林,不需清理林地可直接全面开垦。
全面开垦就是对造林地全面翻土,深度20~30cm,除去土中的大石块和粗的树花、树根等。
翻土时,将表土翻入底层,有利于有机物质分解;底土翻到表层,有利于矿物质风化。
大的土块可以不打散,经过一定时期的日晒、雨淋和冬季的霜冻后,会自然粉碎。
挖栽植穴之前,首先要确定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
根据各地的经验,毛竹移竹造林,每 1,000m2栽37~52株,株行距5m ×6m或 4m×5m;毛竹截秆造林、移鞭造林和实生苗造林等,每1,000m2栽 60~82株,株行距 4m × 4m或 3m×4m。
刚竹、淡竹、水竹、石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种,移竹造林每1,000m2栽75~112株,株行距3m×3m或3m×4m。
移鞭或截秆移鞭造林,每1,000m2栽91~135株,株行距3m×3m或2.5m× 3m。
根据不同竹种的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在全面开垦地上,用皮尺或测绳丈量,确定栽植穴。
栽植穴的规格,因竹种而异,毛竹移竹造林穴长1.0m,宽~0.6m,深0.4m左右;毛竹截秆造林、移鞭造林穴长~ 1.0m,宽~0.4m,深~0.3m;毛竹实生苗造林穴长~0.6m,宽左右,深~0.4m为宜。
刚竹、淡竹、石竹、水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造林穴长~1.0m,宽~,深~0.4m为宜;移鞭或截秆移鞭造林,栽植穴长~0.8m,宽~0.4m,深0.3m左右。
挖穴时,把心上和表土分别放置于穴的两侧(如右图)。
在坡地上挖栽植穴时,应注意穴的长边与等高线平行。
2.带状整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对坡度较大(20°~30°)的造林地,最好采用水平带状整地,即整地带与等高线平行。
整地带的宽度及带间距离,一般毛竹移竹造林为3m左右,刚竹、淡竹、水竹、石竹等移竹造林为2~3m。
整地带上,首先清理林地,劈除杂草灌木;然后沿带开垦,翻上深度0.4m左右;再在已翻的带上,按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挖栽植穴。
挖栽植穴的方法与全面整地的方法相同。
3.块状整地坡度30°以上的陡坡地带,全面整地和带状整地都易引起水土流失,故可进行块状整地。
根据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确定栽植点。
清除各栽植点周围2m左右的杂草灌木;再接造林竹种不同,确定栽植穴的规格(同全面整地),挖栽植穴。
全面整地能彻底改变造林地环境条件,有利于散生竹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时,造林后2~3年内,可以竹农混作,以耕代抚,既能促进竹鞭和新竹生长,又可增加粮食收益。
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全面整地。
在坡度较大的造林地上,进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劳力不足的地区,进行全面整地也有一定困难。
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能适应坡度较大和劳力不足的地区。
(三)造林季节散生竹种一般在3~5月出笋成竹,6~7月新竹生长旺盛,8~10月行鞭排芽,11月~翌年2月竹子生长较缓慢。
所以,冬季和早春(即11~2月)是散生竹造林的适宜季节。
由于散生竹分布和引种地区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造林季节也有所不同。
在散生竹分布的中心区,冬季和早春,除严寒天气外,都可造林。
散生竹分布和引种的北区,冬季气温低,雨量少,空气湿度小,蘖发量大。
这时栽植母竹或竹苗,往往竹叶会失水枯死,成活率不高。
所以,在北区散生竹造林,最好在早春2月为宜。
在南区,冬季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高,母竹或竹苗生长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这时造林成活率较高。
总之,在竹笋出上前20~30天造林成活率较高。
在散生竹分布的中心区内,近距离移竹造林,只要挖母竹时注意保护鞭根,多带宿土,1年中除高温伏天和严寒冬天外,都可造林。
但是,大规模造林时,这一经验不宜采用。
因为在竹子生长季节,母竹若保护不善,造林成活率很低。
移鞭造林和截秆移鞭造林,在竹笋出土前1个月左右效果较好。
栽植过早(冬季或早春),竹鞭在造林穴中时间长,消耗养分多,不利出笋和新竹生长。
(四)造林方法散生竹造林方法有:移竹造林、移鞭造林、截秆移南造林、实生苗造林和鞭节育苗造林等。
其中移竹造林法在生产上应用最广。
1.移竹造林(1)母竹的选择:母竹质量对造林质量影响很大。
优质母竹造林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有的即使栽活也难成林。
散生竹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和生长情况等方面。
母竹年龄最好是1~2年生。
因为1~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一般处于壮龄阶段(3~5年生),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
老龄(3年生以上)的竹子,不宜作母竹。
因为老竹必连老鞭,鞭色黄棕或深棕,鞭芽不齐(多数腐烂),鞭根稀疏,不易栽活。
有的虽能栽活,但因竹鞭上活芽不多,出笋、行鞭和成林都较困难。
造林母竹不宜过粗,粗大的母竹易受风吹摇晃,不易栽活;过细的竹子,往往生长不良,也不宜选作母竹(如下图)。
根据各地的经验,毛竹母竹径3~6cm左右为宜。
刚竹、淡竹、石竹、水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的母竹根际直径1~3cm 左右为宜。
造林母竹应该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正常,无病虫害。
有入认为,母竹节子越密越好,其实并不如此,因为节子太密是母竹生长不良的表现。
可在竹林中选定合格母竹,并在竹秆上作标志(涂石灰水),以便组织力量挖掘母竹。
(2)母竹的挖掘:挖掘母竹的工具常用锋利的山锄。
挖竹前应判断竹鞭的走向。
据观察,大多数竹子的最下1盘枝条的方向与其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
挖掘母竹时,先在距竹子30~50cm处用山锄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再沿母竹的来鞭和去鞭两侧,按一定长度截取。
毛竹留来鞭 30~40cm,去鞭40~50cm;刚竹、淡竹、石竹、水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留来鞭30cm左右,去鞭30~40cm。
截断竹鞭时,面对母竹,用锄头斩断竹鞭,要求截断面光滑。
然后沿平行两侧逐渐挖深,掘出母竹。
挖母竹时,不要摇动竹秆,否则容易损伤竹秆和竹鞭的连接处(称“螺丝钉”),破坏鞭与根的输导组织,不易成活。
挖出母竹后,按留校4~6盘,砍去顶梢,要求做到切口平滑,鞭篼多留宿土。
刚竹、淡竹、石竹、水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通常几株母竹靠近生长在同一鞭上,挖母竹时,可将3~5株一同挖起为一“丛”母竹,用来造林效果更好。
如母竹“丛”中株数太多,可行修剪,疏去一些生长弱的竹子,留3~5株即可。
(3)母竹的运输:短距离搬运母竹不必包扎,但必须防止鞭芽和“螺丝钉”受伤以及宿土震落。
挑运或抬运时,可用绳绑在宿土上,竹秆直立。
切不可把母竹扛在肩上,这样容易使“螺丝钉”受伤,不易栽活。
远距离运输母竹必须包扎。
用稻草或蒲包、麻袋等将鞭根和宿土一起包扎好(如左下图),在装卸车或上下船时,要防止母竹损伤。
越短越好,途中要覆盖或对竹叶经常喷水,以减少蘖发。
(4)母竹的栽植:母竹运到造林地后,应立即栽植。
在已经整地的穴上,先用表土垫底,一般厚 10~15cm。
然后,解去捆扎的稻草,小心地将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密接。
先填表土,后填心土(除去土中石块,树根等),分层踏实,使根鞭与土壤密接。
填土时要防止踏伤鞭根和笋芽。
在天气干燥或土壤干燥的地方,应先行适当灌水,再行覆土。
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5cm,上部培成馒头形,加盖一层松土,周围开好排水沟,以免积水烂鞭。
栽竹时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拥紧(土),上松盖(土)。
栽植后,将包扎母竹的稻草等物,覆盖在母竹周围,减少土壤水分蘖发,并用木桩和草绳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晃。
2.移鞭造林散生竹类的繁殖主要依赖竹鞭上的芽生长发育成新鞭和新竹。
因此,在母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移鞭造林。
移栽竹鞭的年龄一般毛竹的鞭2~5年生,刚竹、淡竹、石竹、水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的鞭2~3年为宜。
2~5年生的竹鞭为黄色,每节上根系健全,侧芽饱满,栽后容易拍发新鞭或长出新竹。
挖取竹鞭时,注意防止撕破竹鞭,损伤竹鞭上的芽,切口要齐,留根要多,多带宿土,以保护鞭根。
竹鞭的长度,因竹种而异,一般毛竹为~1.2m,刚竹、淡竹、石竹、水竹、早竹等中小型散生竹为~为宜。
远距离移鞭时,应行包扎,即用稻草或蒲包将母鞭和宿土一起包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