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东街学校温彩丽
教材说明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第三单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单元整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垃圾”,以“身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发现了解垃圾的来源,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公园大街等公共场所。
)
2、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学生用废旧垃圾制成的工艺品。
4、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引入话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片,你们想看吗?(出示有关垃圾。
从哪里来的图片:如妈妈拣菜、削苹果、刨铅笔等。
)看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齐读课题。
联系生活,积极地投入到说话情景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由老师担任《实话实说》主持人,小朋友做现场来宾,交流自己的发现: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1、小组讨论
句式(1)、我发现(或看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怎么或从哪里)来的。
(2)、我发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从(哪里)来到这里,使那里变得()
2. 全班交流
(1)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没有用的东西丢出来的。
(2)垃圾是不讲卫生的人随意丢的
(3)我们觉得垃圾是该丢掉,有什么用呢?
(4)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有些还可以利用,有些是没有用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身边垃圾有了初步认识,并产生不同的意见。
)
三、创设情景,处理垃圾
引导学生进行角度转换,如果你是被邀请的公园管理员,谈谈你对垃圾该怎样处理。
1.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评价。
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去收集处理垃圾的方法了,现在就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结合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1)、课件一:村子里人们把易拉罐、瓶子、废纸等拿到废物回收站卖掉。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回收?你怎么知道的?
点评:看来我们随意丢弃的垃圾还是个宝呢!你很会观察,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资料袋:垃圾分类放的环保垃圾桶
(2)、课件二:我们村子里每家都把食品袋、包装盒、烟头、果皮等扔到蓝色垃圾桶内。
追问:那么垃圾桶里的垃圾最后到了哪里呢?你怎么知道的?点评:有了不懂可以及时询问,这可是我们学到更多知识的捷径哦!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袋: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
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已遭淘汰。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并以焚烧所产生的
热能进行发电、取暖等等。
但我们中国等亚洲国家很少做到将垃圾分类,所以焚烧垃圾时所产生的热量能真正用到发电、取暖的则很少。
而且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这一方法。
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这种办法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3)、课件三:在家里,一家人吃饭后,把剩饭、剩菜倒进小盆去喂猪。
点评:看来我们吃剩下的饭菜还是有用的哦!
(4)、课件四:在家里,爸爸把死猪,在田里挖了个坑放在坑里深埋。
点评:爸爸这样处理你觉得怎么样?请你评价,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知道垃圾不能乱扔)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
我们常把落叶堆在一起,用做树木的养料,这就是一种积肥法。
这种方法很少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很多。
学生评价: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追问:你的资料是从哪里得来的?
小结方法:你真会收集资料。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电视里介绍的;看课外书知道的;电脑上查等,你看,只
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从生活中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呢!
3、小结:我们人类可真聪明,能根据垃圾种类的不同人们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四、创设情景,展示才能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做的小物品带来了吗?学生上台展示并作汇报,如
(1)“我的作品是个花篮,我先找一个没用的瓶子,拿一把剪刀把上边剪去,再剪出一条条的花边,把花边圈起来就是漂亮的花篮。
(2)我的作品是一条军舰,我把没用的泡沫和牙签还有一些纸片制成这艘军舰。
通过展示,既对垃圾有了处理场所,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画。
小组合作画画《未来垃圾处理场》促进学生交际互动,在互动中说话,在互动中交际。
教学反思:
《我们边的垃圾》这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三里的一个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题。
这个主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的熟悉。
当然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不例外。
再加上有了《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两篇课文学习的铺垫,学生对身边的垃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校外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垃圾。
因而,垃圾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
从这堂课中我总结出这么几个方面:
1、情境化原则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因此,我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特点,努力创设多个交际情境,让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垃圾”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而抗污染问题又是全世界人类所关注的,“垃圾该怎么处理”这个十分生活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我要说”的欲望呼之欲出,教学设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互动化原则
新课程对“人际沟通”的解释为“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活动,交际的双方不断发出、接受信息,不仅运用口述语言,而且体态情态语言等促使彼此的表达成为一条畅达的信息通道,形成交际场。
”可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于是,教学
时,我创设和谐民主、生气勃勃、富有创意的课堂氛围,创设生与生、生与师多向互动的口语交流动态过程。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想象的翅膀张开;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交际的态度、习惯、技能,恰当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即时评价,点拨调控,步步引领,释放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童趣活力促进口语交际目标的达成。
3、个性化原则
因为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在口语交际时,学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就更加突出。
所以,口语交际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十分个性化的。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充分显现,课堂中,我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置身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增强自主性;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力量;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提意见,甚至允许学生插话,做到形式自由、思想上放胆随意、表达上言无不尽,不但让学生说,而且还要说得出与众不同。
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的花园,成为“群星闪烁”的智慧园。
4、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表达不够清楚。
这主要是在让学生说一说处理垃圾的办法的时候,学生把办法说不清楚。
问题二、学生对于垃圾的来源,说的时候范围不够广。
学生一般只能说一些小范围的垃圾,
如家里的一些零食垃圾,学校的果皮纸削等,而不能把它扩大到我们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
学生把垃圾的理解范围只限于在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而不能够扩大到工业,农业等社会各部门出现的垃圾。
当然这主要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
但出现这样问题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如果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垃圾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广,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