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贺晓燕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贺晓燕
(三)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抑制 CD4+及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 CD4 +CD25 +Foxp3 + Treg细胞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1、抑制性细胞因子 2、IL-7 B细胞活化因子等
(五)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T B细胞信号转导导致T B 细胞耐受
调节异常—疾病
学习指导
1、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2、掌握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3、熟悉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4、熟悉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5、 了解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人工诱导耐受和 终止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一)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Ray Owen 19151 两头小牛存在不 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 1945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2 两头小牛皮肤移植不排斥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一、中枢耐受
Burnet提出克隆清除学说
1、T细胞在自身反应性胸腺细胞通过阴性选择而 被排除
2、B细胞在骨髓形成的中枢免疫耐受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二、外周耐受
(一)克隆清除和免疫忽视
➢ 克隆清除是指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有高 亲和力,且浓度高时,经APC提呈,但缺乏第二信号,可 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deletion)。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六)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s——免疫豁免 免疫隔离部位:脑、眼的前房部位、胎盘
免疫隔离部位产生的原因:
1.生理屏障; 2.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IL-4等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小结: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益)
病理性反应(有害)
(1)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 超敏反应(过度)
性异物
免疫缺陷病(不足)
(2)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肿瘤发生 病毒持续感染
(3)免疫耐受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
自身免疫性疾病
(4)免疫调节 参与 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抗原 胚胎期或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抗原 成年期 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
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HGG(0.1mg) C57BL/6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A/J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BALB/c小鼠 产生耐受性。
1、不成熟DC提呈的自身抗原,DC不充分表达B7及MHC II类 分子,不产生IL-2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2、组织细胞不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3、B细胞也存在克隆无能 无能B细胞寿命较短,易由FasL+Th细胞诱导其表达Fas,
而致细胞凋亡、克隆清除。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3、免疫抑制措施(补充) 主要有: ① 亚致死量X线全身照射,杀灭绝大多数淋巴细胞; ② 胸导管引流,除去循环中的淋巴细胞; ③ 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胞; ④ 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 酶素A或FK506),抑制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小结:
本章小结
1、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2、掌握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3、熟悉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4、熟悉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 B细胞耐受,所需抗原剂量较大,持续时间短 (数周)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2、抗原类型 蛋白单体易诱导免疫耐受,可溶性抗原较颗粒性抗
原诱导免疫耐受。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
B细胞产生抗体
3、抗原免疫途径 腹腔、静脉注射解聚的抗原容易诱导免疫耐受
➢ 若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 抗原浓度很低时,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细胞, 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抗原并存,在正常情 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 ignorance)。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二)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而移植其它小牛皮肤产生排斥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二)在胚胎期及新生期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Medawar的实验验证Owen的观察,揭示免疫细胞处于发育阶 段,人工可诱导其对非己抗原产生耐受
A系小鼠 C系小鼠 B系小鼠
免疫耐受概念 分类
免疫耐受概念 分类
➢ 按其形成特点分为:天然耐受(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 不应答状态)和获得性耐受(经人工注射某种抗原诱导 的不应答状态)。
➢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即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 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概念 分类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二、免疫耐受形成条件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低剂量抗原
低区带耐受
举例: T细胞要10-100个相同的抗原肽和MHC复合物
高剂量抗原
诱导凋亡或抑制
高区带耐受
第征(熟悉)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诱生抗原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小剂量TD抗原 T细胞 快,1天 长,120~135天
大剂量TD或TI抗原 T和B细胞 慢,8~15天 短,40~50天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T B 诱导耐受比较要点: ➢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剂量低,耐受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两类耐受诱因及形成机制不同。
➢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 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 遇到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