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校本化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案例再现】
一、缘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描绘,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也抒发了为国效力的豪迈气魄和积极向上的情怀。
杜甫曾叹“岑参兄弟多好奇”,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的主要特色。
所以,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是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教学中一个主要环节是:找出写得最美或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但在教学中出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问题: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没能真正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语言时,仅仅停留在疏通诗意上,不能进一步深入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2.品味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教师补充强调“这两句算得上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留白艺术的经典诗句”,有学生举手询问:“什么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因为没有预设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容许教师即时考虑其他相关素材加以讲解,因而削弱了随文学习语文知识的时效性。
课后反思,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1.设计预习环节,组织学生展开有效预习以理解诗歌大意,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深入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2.预设课堂讲解“诗歌的留白艺术”,并提前准备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式来实现这两点设计呢?有!前者可充分利用学校“魔灯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平台,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及时了解预习情况;后者可用“微课”,及时嵌入相关知识讲解,实现随文学习语文知识的时效性。
这两种方式都有赖于信息技术,并可转化为相应的校本化信息资源:“魔灯平台”以本校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本课的预习要求只要发布在这一平台上,就可以为校本化学习资源,微课“诗歌的留白艺术”更可以直接存入本校学习资源库。
这样看,这是“语文教学与校本化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的一次实践。
二、实践
根据上述思考,我调整了最初的教学设计:
1.把“疏通诗意”环节移至课前预习,在学校“魔灯平台”上,发布要求,组织学生课前在网络互动中充分自学,疏通诗意,以此简约课堂环节,确保“品味诗歌语言”环节的充分展开,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度。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播放微课“诗歌的留白艺术”,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最后两句诗“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有效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品味。
3.把“布置作业”环节的原设计调整为利用“魔灯平台”布置研读任务“送别诗的表现手法”,既可呼应课堂教学重点,又可使课堂后续环节继续与校本化信息技术资源有机整合。
以流程图显示这三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整合时机(加粗环节):
【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资源是教学中常见辅助资源,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它也在不断地向校本化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校本化信息技术资源有机整合。
上述三点调整就是三处整合,共用到了两类校本化信息资源:
1.本校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魔灯平台”,此平台是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重要的技术载体,教师在此平台上发布的课前预习要求、课后研读以及学生完成的相关任务,都成为具有鲜明校本课程特征的信息资源。
2.微课“诗歌的留白艺术”,此微课的制作就是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校本化的,制作后的成品存入校本化课程资源库中,也就成了具有校本特征的信息资源。
这些校本化的信息资源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
1.利用学校“魔灯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拓展的场所,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養学生在新型学习环境下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渠道,整合点1和3相比较传统教学,就在于充分利用了校本化网络教学环境,布置学生在网络互动中课前自学质疑、课后拓展研读,教师通过这一平台课前了解学情,课后评价反馈,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这是典型的“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在新型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2.运用微课资源,有效讲授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是诗歌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系统建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内化知识,因此提高课堂知识讲授的效率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前提。
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资源呈现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最大限度地优化知识讲授环节的内容、时间和结构,学生学习后就有充分
时间用于知识的运用实践,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本案例来自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校本化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在实践探索中,既促进了学科教学的高效性与创新性,又丰富了校本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次有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