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概论第1章绪论
二、物质构成之谜
至外无大,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惠施《庄子·天下篇》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肉眼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都可用 “物质”来概括),人类对自身所生存的物质环境是如此熟悉, 但物质的不同组成和不同形态又使我们对物质的本质如此陌生。 什么是物质,世上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早在周代,中国古代 思想家就把水、火、木、金、土作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 《周易》书中提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二、人造物的问题
设计的根本就是解决从无物到有物,从无题到有题的问题。关 于物质与形状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993年,在湖北荆州出土的郭店竹 简的《道德经》中,“物”字变成了“状”字,这说明古代的 “物”与“状”两个字是相通的。有物就有形,有形就有状, 既有现实可视的形状,也有属于心灵精神的形状。“物或状” 的广延属性作用于人的肉体,“物或状”的思维属性作用于人 的心灵,说明一切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的园地。哲学家张 岱年在《直道而行》一书中提出“物统事理”的哲学命题,认 为物是事事相续而具有一定之理的实用历程。
二、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 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
——居斯达夫·福楼拜 李政道博士指出:所谓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 识或潜意识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 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所谓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 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称为自然定律。定律阐述越 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 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 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第四节 科学与艺术
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二、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三、设计源自心灵 四、梦想是设计的原动力
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 ——蔡元培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做过非常精 辟的论述。他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 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 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 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 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他说,“科学和艺 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共 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二、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灵魂——意识 文化的载体——产品
文化的形式——符号 文化的核心——人心
图1-1 费孝通为“东亚社会研究 讨论会”题词
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是精神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化。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东方文化是指东亚文化(以中国儒教文化为中心)、南亚文化(以 印度的印度教文化为代表)、西亚-中亚-北非文化(以阿拉伯的伊 斯兰文化为中心)。西方文化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 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四、文明·文化
世界文明古国,绝不止中华一家,而文明兴旺发达垂五千年而 未中断者,我中华实系只此一家。
——季羡林 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无论是在中文或是西文中,都 是属于使用频率极高而又极为模糊的概念。有时候它们可以混 用,有时又有严格的区别。文化是人类对自然加工、改造,即 用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表现;文明则是文 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从而脱离野蛮状态的一个社会阶段。
工业设计概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文化·文明·设计 存在中的人与物 设计中的人与物 科学与艺术
第一节 文化·文明·设计
一、关于文化 二、文化的含义 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四、文明·文化 五、设计·文明·文化
一、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表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别 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究竟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厦门 大学易中天教授说:“这个问题真是好难回答。文化没有形状, 无法描述;没有范围,难以界定。文化就像是空气,我们天天 都生活在它当中,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出手去 ‘把握’它时,却又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唯独不在 我们手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东方文化》 一文中指出:“文化包含了一个民族、宗教团体或民族的价值 观、传统、风俗信仰、社会形态、行为特征。一个通常是由单 一民族和语言组成的社会,就是通过文化从集体经验中吸取教 训,去芜存菁,再把有利于社会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设计·文明·文化
文明就是人类的生活或活动脱离了原始的、自然的状态,是人 造物增多的阶段。
——宫原一夫
第二节 存在中的人与物一、来自是最宝贵的存在物 二、物质构成之谜
一、人是最宝贵的存在物
关于人或人的本质或人的概念,马克思认为: 1)被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2)被理解为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主体。 3)被理解为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生活方式,即生活的理想、 目的和意义。 4)被理解为全面发展的个性。
三、人造物质形态与物化意识
图1-2 太极图
四、人的一辈子都在改变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是意在改变现状,使 之变得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应该说人的造物、玩物活动虽然表现出人对物的依赖,但“人 依赖物”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的。人对物的依赖或者人的造 物设计活动应自觉通过物来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价值。这 样才能全面满足人们对精神、心理、情感、知识、能力以及真、 善、美的需要与追求。
第三节 设计中的人与物
一、设计的非物质性与非物质社会 二、人造物的问题 三、人造物质形态与物化意识 四、人的一辈子都在改变现状
一、设计的非物质性与非物质社会
形态的非物质性与非物质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物质社会 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和服务化社会。在非 物质社会中,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可能不一样的。传统意 义上的设计一般的理解是指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和计算,目 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自身需要的、固定的、有形的和美好的产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