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富贵不能淫》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
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教学中重视诵读,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还要注意理解孟子的说理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能理解文意,但在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方面,掌握还不够扎实。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弱,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难点:理清层次,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孟子名言知多少?
(设计意图:由学生积累过的有关孟子的名言说起,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
1孟子,名(),()时期()家,()家学派代表人.被称为().与孔子并称()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与《》《》《》合称“四书”
3、本文选自《》
论世: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处世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孟子及作品,和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为讲新课做准备。
)三美文美读,我能行:
(一)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
富贵不能淫()公孙衍()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2、听读课文,注意节奏
3、练读课文,读出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美文美译,我能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设计意图:以读促理解,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通过积累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疏通能力,另外,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入学生积累的孟子名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
)
五、美文美析,我能行:
思考下列问题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理清层次,理解孟子“大丈夫”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美文美结,我能背(说)
1在我国文化的长河中,还有很多表现大丈夫气概的诗篇和文章,你能背下来吗?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美好高尚的品质,结合你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文言文的能力)六、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
(设计意图:实战中考,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答题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疏通文意方面显出优势,能够新旧知识相融合,但在理解作者思想上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以后加强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