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
《生活与地理》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生活与地理
授课对象:初中生
学习时间:15课时
二、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5年,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对外开放学校。
学校现有65个教学班,3600余名学生。
教职工271名,专职教师247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曾有7名被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104名。
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6项,发表出版论文和著作400余篇(部)。
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和科研上大显身手。
学校主校区占地57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东校区占地144亩,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两校区合计占地201亩,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学校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微机室、电教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标准田径场、餐厅、浴室和学生宿舍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布局合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校园优美典雅。
(1)学生需求评估
学校高中部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石家庄市各重点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对学习的探究和思考活动兴趣较高。
同时学生主要来自于城市,自幼接受素质教育,养成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以致用学习态度,生活中接触事
物较多,对生活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较多,将所学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能力和结合地理知识思考生活的地理思维品质。
(2)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学校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所涉及的到的生活背景较多,因此课程里生活资源部分较为广泛和便于获取。
学校位于市中心,距离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公共场所以及地震局、气象局、文化旅游局等政府单位较近,开展校外课堂方便。
学校附属于河北师范大学,可以依托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
(3)教师课程资源的评估
任课教师对于地理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拥有个人见解,并做过有关课题的研究,一直探索“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
同时,任课教师属青年教师,时间和经历能够保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
三、课程目标
1、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目标来源
a.学生需要: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生活现象都隐含着地理知识,学生们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意识正在萌芽,好奇心强,对待事物的答案较为渴求,希望得到某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学习生活和地理的联系,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会知识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b.当代社会需求:能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中来的人才是当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灵活的学习,实用的学习再是迎合社会大众评价标准的学习方式。
因此,将生活与地理知识结合进行教学,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c.学科需求:地理学科是较为实用的学科,其知识内容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
进行生活与地理的教学,可以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也能将一些繁杂、偏难的地理知识放在生活现象中进行讲解和运用,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课程总体目标
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剖析一个又一个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探寻日常生活的本质,掌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的技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优化。
2、课程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获得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b.活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c.了解生活,掌握生活技巧,提高生活能力;
d.培养独立或合作进行生活中地理现象观测、实验和调查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收集生活中各种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分析;
b.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并解决问题;
c.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关注生活环境、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b.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c.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学校和教师资源的评估,以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探究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地理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日常生活与地理
利用视频资源以及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各地区居民在吃、穿、住方面的特点和之间的差异,并思考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关注生活。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观看世界各地饮食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2 观看世界各地服饰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3 观看世界各地民居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视频,找出各地区特点及差异;
4 参观河北民俗博物馆,运用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讲解饮食、服饰、民居与地理的关系,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B气象知识与地理
观看天气预报视频以及参观气象台,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日常天气变化发生的规律及原因,并收集资料总结当地的天气现象特点,学会运用气象知识指导生活。
具体活动如下:
1 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组织学生参观河北气象台,认识天气的复杂多变,提高学习兴趣;
2 学习大气运动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知识,将现象科学化;
3 收集当地气象资料,找出气象特点;
4 学习报天气预报,运用气象知识知道生活。
C旅游与地理
进行课堂活动,掌握旅游与地理的知识,了解旅游资源的种类,学会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设计旅游线路,参加讲座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大好河山。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收集中国以及世界的著名旅游资源,并进行分类,能够判断哪些是自然景观,哪些是人文景观;
2 进行今日我导游活动,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进行导游,设计旅游路线,并介绍观赏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3 听讲座,思考如何有效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
D.防灾常识与地理
观看预防自然灾害视频,学习地震、洪涝、雾霾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并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措施,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我保护的能力。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观看预防地震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地震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2 观看预防洪涝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洪涝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3 观看预防雾霾自然灾害的视频,学习雾霾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安排:
课例一
饮食与地理
1.学习内容:了解世界各地饮食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学习地理背景对各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各地饮食文化;
比较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
分析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饮食文化资料,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探究原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多样的饮食文化,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4.课程形式:理论课
5.学习过程:
①准备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3-5人,推荐小组长。
明确每组主要饮食文化,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合理分工。
课前搜集该饮食文化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活动阶段1:小组介绍
要求: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就本组搜集的饮食文化资料进行展示并介绍;
活动建议:教师给出参考网址、杂质、书目;学生结合自身搜集信息的能力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内部分类汇总。
活动阶段2:小组讨论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地理知识找出其原因;
活动建议: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讨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释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
6.课后小结
①根据各小组学生表现,看预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根据各小组汇报成果,开始小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②对于活动中非预想的行为和表现,教师要给予肯定和引导。
六、课程评价
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表现、参与讨论的表现、开展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