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膜分离

第四章 膜分离


微滤膜对微粒的截留也是基于筛分作用, 其膜的分离效果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 形状和大小所决定。 操作压力差一般为0.05~0.5MPa

超滤和微滤的特点



1. 超滤和微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以压 差为推动力; 2. 与反渗透膜相比,超滤和微滤膜具有明显 的孔道结构; 3. 操作压力较反渗透操作低,超滤操作压力 在0.1~1.0 MPa,微滤操作压力更小(0.05~ 0.5 MPa);
引言-膜的概念和膜分离


膜的概念 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 物质,其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 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分离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 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分离过程中膜的功能

物质的识别和透过
其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实现分离 的内在因素

界面
其提供一种状态,将透过液和保留液分 为互不混合的两相
渗透气化特点

渗透气化过程中溶质发生相变,透过侧溶质以 气体状态存在
渗透气化在较低的压力下进行,适于高浓度混 合物分离 渗透气化利用溶质之间膜透过性的差别,适于 共沸物和挥发度相差较小的双组分溶液的分离


膜的材料及其特性


识记:膜材料选择标准 理解:膜结构特性,特别是对称和不对 称膜的结构特点 应用:通过水通量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膜 材料
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 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
凝胶极化
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 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当分离含有菌体、 细胞和其它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 形成凝胶层。这种现象称为凝胶极化(gel polarization)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透析应用


临床上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生物分离方面,用于生物大分子溶液的脱 盐 因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 过通量很小,所以不适合大规模生物分离 过程,在实验室应用较多
电渗析概念
电渗析是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 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法
电渗析过程采用的膜材料 主要为离子交换膜,其表 面和孔道内键合有离子交 换基团
电渗析分离原理示意图
渗透气化原理
渗透气化原理如图所示。 疏水膜的一侧通入料液,另 一侧(透过侧)抽真空或通 入惰性气体,使膜两侧产生 溶质分压差。在分压差作用 下,料液中溶质溶于膜内, 扩散通过膜,在透过侧发生 气化,气化的溶质被膜装臵 外设臵的冷凝器回收。渗透 气化是根据溶质间透过膜的 速度不同,使混合物得到分 离

合成高分子材料
聚砜类、聚烯烃及其共聚物、全氟磺酸、共聚物 和全氟羧酸共聚物、聚碳酸酯
膜的孔道结构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s) 膜截面的膜厚方向上孔道分布均匀。对称膜的传 质阻力大,透过通量低,并且容易污染,清洗困难

不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s) 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膜层很薄,孔径微 细,透过通量大、膜孔不易堵塞、易清洗。 和起支撑强化作用的惰性层:惰性层孔径较大, 对流体透过无阻力
L
L P p

反渗透原理
c2P J2 JV
c2
L P p

提高反渗透操作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 高度浓缩
超滤和微滤的概念

超滤
超滤是根据高分子溶质之间或高分子与小分子溶 质之间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用于处 理不含固形成分的料液

微滤
微滤是一种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成分的方法,是 根据料液中的固形成分与溶液溶质在尺寸上的差异 进行分离的方法
微滤的原理

微滤通常采用孔径为0.02~10微米的微孔膜进 行,其可截留直径0.1-10微米的固体粒子或分 子量大于1000kDa的高分子物质。料液在压差 作用下流经微滤膜,料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子 透过微孔形成透过液;而尺寸大于膜孔的固形 成分则被截留,从而实现料液中固形成分与溶 液的分离
微滤的原理
膜的污染危害
造成透过通量的下降,影响目标产 物的回收率
膜的清洗
清洗剂:水、盐溶液、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
络合剂、酶、氧化剂 清洗剂的选择:依据膜的性质和污染物的性质而定 清洗剂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且不损害膜的 过滤性能
应用


细胞培养基除菌 发酵或培养液中细胞的收集或除去 细胞破碎后碎片的除去 目标产物部分纯化后的浓缩或洗滤 除去小分子溶质 最终产品的浓缩和洗滤除盐
超滤原理

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具有较小的孔径, 能够截留分子量为0.5kDa以上的溶质分子或 生物大分子。料液在压力差作用下,其中溶 剂透过膜上的微孔形成透过液;而大分子溶 质则被截留,从而实现料液中大分子溶质和 溶剂间的分离
超滤原理


超滤膜对溶质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 用,超滤膜的膜孔大小和形状决定超滤 膜的截留效果。除此以外,溶质大分子 在膜表面和孔道内的吸附和滞留也具有 截留溶质大分子的作用 超滤所用操作压差在0.1~1.0 MPa之间
透析的概念
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高分子溶质不能 透过的亲水膜将含有高分子溶质和其它小分子 溶质的溶液与纯水或缓冲液分隔。由于膜两侧 的溶质浓度不同,高分子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 在浓差作用下透过亲水膜进入缓冲液中
这种溶质从半透膜的一侧透过膜至另一侧的 过程,称为透析
透析原理
透析通常在孔径为5~10 nm的亲水膜形成 的透析袋中进行,以截留溶液中的高分子溶质。 装入透析袋中的料液封口后浸入透析液中。透 析膜两端溶液中的分子由于浓度差而互相扩散, 导致料液中的小分子溶质进入透析液中;同时 透析液中的溶质分子则进入料液中,完成溶液 的替换
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其它高分子溶质的影响 当两种以上高分子溶质共存时,会出现某 种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单独存在下截留率的 情况
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操作条件
温度升高,粘度下降,截留率降低。 膜表面流速增大,浓度极化现象减弱,截留率减小; 料液的pH值等于其中含有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由 于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蛋白质间静电斥力最小, 蛋白质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极化层浓度最大,透过 阻力最大。此时,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它pH值下的 截留率
膜材料的要求



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膜的 开孔率高,过滤阻力小 膜材料为惰性,不吸附溶质 适用的pH和温度范围广,耐高温、酸碱等,稳 定性好 容易通过清洗恢复透过性能 满足实现分离目的的要求
常用膜材料

无机材料
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碳素

天然高分子材料
醋酸纤维素膜、硝酸纤维素膜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

操作形式
终端过滤:料液流向与膜面垂直,膜表面的滤饼阻 力大,透过通量很低 错流过滤:料液流向与膜面平行,流动的剪切作用 减轻浓度极化现象或凝胶层厚度,透过通量较高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

流速 流速增大,透过通量增大 (流速增大,传质系数增大)

料液浓度
透过通量随料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生物分离工程
膜分离技术
授课内容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组件 操作特性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膜的污染与清洗 应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及其原理的 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 和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清楚膜分离 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面的应用

截留率
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 或百分数表示。实际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 浓度极化现象,真实截留率为
R0 1 cp cm
但膜表面极化浓度cm很难测定,通常 只能测定料液的主体浓度,因此常用表观 截留率表示
c
R 1
p
cb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曲线通过测定相对 Nhomakorabea子质量不同的球形 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 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相对分子 量之间关系的曲线,为截留曲线
膜的孔道特性

孔径: 多孔固体中孔道的形状和大小,其是极不规
则的,通常把它视作圆柱形而以其半径来表示孔的 大小

孔径分布: 指不同孔径的孔容积随孔径尺寸的变
化率

孔隙率: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 可通过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测定
水通量

水通量定义
水通量是指膜材料的纯水透过通量,其是 在一定条件下(0.1 MPa,温度为20℃)通过 测量透过一定量纯水所需的时间测定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

压力
膜面未形成浓度极化层时:正比
膜面出现浓度极化时:增速减慢
膜面形成凝胶层时:透过通量达到极限值,并且此
值随料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随流速提高而增大
膜的污染原因

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阻力为Rg 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阻力为Ras 膜孔堵塞,阻力为Rp 膜孔内溶质吸附,阻力为Rap
膜生物反应器
将膜分离过程与生物反应过程耦 合的生物反应装臵,可应用于动植 物细胞的高密度培养、微生物发酵 和酶反应过程

截留相对分子量
将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0.90的溶质的 相对分子质量定义为膜的截留相对 分子量(molecular mass cut-off, MMCO)
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分子特性
相对分子量相同的溶质,呈线状的分子截留率较 低,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球形分子截留率最 大; 对荷电膜,具有与膜相反电荷的分子截留率较低, 反之则较高; 膜对溶质具有吸附作用时,溶质的截留率增大
操作特性-学习要点

识记:浓度极化、凝胶极化概念 理解: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应用:了解实际膜分离过程中影响 截留率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