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二、梅岭三章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表现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短诗五首(一)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⑴霜风: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这里指刺骨寒风。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诗歌简析]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
”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
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三)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诗歌赏析:《断章》一诗,以其简短纯朴的手法,淡淡地描写出一段感情,一份倾恋。
短段四行字中,没有一个“爱”字,幽幽的情思仿佛在半空中悠悠地飘荡,画出一道让人心醉的彩虹。
诗的上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写到一人在桥上看风景而另一人却在楼上看着看风景的人。
作者没有细致描写风景,但一幅江南水乡般的美好意境已映入读者眼帘。
那仿佛山水画般的美,淡淡的,轻轻的,让人心醉的。
或许一开始会觉得只是二人在看风景,没什么特别,但细想一下自然会想到,那楼上的人必定是个深情女子,而桥上的人也必是位俊美男子,这样一来便成立了。
女子在楼上看着桥上的人,心中的那份如水的思念与爱慕,就像情窦初开的多情少女一爸,纯洁,清丽,让人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涡里,一时无法自拔。
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夜晚。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一幅画面浮现,仿佛看到“你”静坐窗前,抬头看着明亮的月,它仿佛就是为了装点你的窗而存在的。
纵使夜空中的月再明亮,也照不清那楼上人朦胧的情思,你半点都不了解。
而另一边又怎样了呢?这时的楼上人已在梦乡,却又忆起那白日的容颜,那是一个繁华瑰丽的梦,希望与心爱的人受在一起而思念得无法自拔的梦。
可以想象,这楼上的女子是多么的羞涩,却又如此的甜蜜,她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却不赶向桥上的人倾诉心底的情,那只哟一份最真、最纯的思念,纵使只有一楼之隔,却仿佛已相隔万里,只因为谁也不知谁心意。
(四)风雨芦荻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作者简介:陈芦荻,著名诗人。
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
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
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
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
诗歌赏析: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五)统一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一.作者简介:【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问题探究:1、.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
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四、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