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研究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研究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班级:高一(2)班学号:4240学生姓名:郑嘉殷指导教师:汤文目录一、研究背景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六、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之己见七、总结八、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早在1958年就在北京电视台上初露头角,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剧才算步入正轨。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与享受。

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国电视剧开始较大规模的涌现,直到如今。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

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诸多现代艺术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

“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而在其他国家,人们称之为“电视戏剧”、“电视故事片”、“电视小说”等。

正因为其多元化的性质与日趋增大的影响力,本组学生认为,对中国的电视剧进行一些研究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电视剧体制特点。

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

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

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

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是分片段介绍前的总览与概括。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

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

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

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

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有序化、市场化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经过多方参考与了解,我们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为几个片段为大家讲解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我们将电视剧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78—1979年:复苏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艺界全面复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衡量,1978、1979年的电视剧作品仍沿用了直播时期所遵循的舞台剧式的创作观念,在情节结构、场景转换及各种具体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对电视艺术的表达特性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电视剧创作尚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品格。

从电视剧的功能角色来看,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媒体事业的恢复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初步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电视剧的创作。

据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的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900万台,到1986年已增至9200万台;1980年全国电视剧总产量177集/部,1986年产量已达2636集/部。

从这两组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剧创作的蓬勃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电视剧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有:1981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1983年《大众电视》金鹰奖的相继设立;1982年1月,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1982年9月,国内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前身)成立;1983年10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式成立。

这些实际举措,成为当时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伤痕与反思主题电视剧文学界于1977年末,以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开始了“伤痕小说”创作潮流,这是新时期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伤痕小说”着力揭露“四人帮”的罪行,控诉动乱造成的不幸,抚慰人们内心的伤痕,是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与怒吼。

紧随其后的,是“反思小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伤“不再只是简单的揭露或情绪的宣泄,而是一种冷静审视和理性批判”。

痕小说”更全面、广泛,2.改革题材电视剧当改革逐渐成为新时期的最强音,启蒙运动的关注对象也逐渐由个体命运转向社会现实。

直面改革现实的文艺创作,暗合了人们对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欣喜、兴奋,表现了人们对社会剧变中各种矛盾的困惑、茫然,成为8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一翼。

3.寻根主题电视剧1984年,知识界开始了“文化寻根”,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活形态进行认同和超越。

这是在传统文化断裂、外来文化进入的背景下,知识界一种自发的反应。

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寻根小说,传达了作者对古老文化的眷恋,也包含了对落后守旧观念的批判。

而1985年引起巨大反响的电视剧《四世同堂》,正可以被看做是这样一种“寻根”意识在电视剧领域的体现。

《四世同堂》中既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又有对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它冷静思考民族心理,适度弘扬民族精神的姿态,恰好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寻根”需求。

而观众的热烈反响,也正体现了处于商品大潮和物欲冲击下的现代人对于纯朴情感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三、1987—1989年:走向通俗80年代初期,为解决国产电视剧供不应求的问题,电视台引进并播出了一批国外和港台电视剧,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卞卡》、《鹰冠庄园》、《诽谤》、《血疑》、《阿信》、《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在观众中掀起一连串的收视热潮。

这些通俗电视剧给多年来个人需求受压制的中国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所蕴涵的价值观、消费观,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自觉的追慕、效仿。

1.通俗剧80年代中后期的各类型电视剧创作中,从境外通俗剧模仿来的叙事元素已清晰可寻。

电视剧创作较以往更注重戏剧性冲突、情节结构、个人情感表现及明星效应等。

当然,80年代中后期的电视剧创作,还只是有选择地吸收了通俗剧的一些叙事元素,通俗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在中国获得全面的发展,是1990年之后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2.纪实剧如同80年代后期兴起的纪实文学一样,纪实性电视剧作品,似乎在不经意间就自然地汇入了通俗文艺的洪流。

纪实性电视剧以事实为框架,在现实社会众生相的展示中,获得对生命价值和情感历程的体验,获得对现代普通人生的参照。

3.名著改编剧四、1990—1993年:进入市场90年代初期,可以被看做新时期中国电视剧重要的转折期。

在这个阶段,电视剧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电视剧创作向着世俗化、娱乐化方向全面推进。

五、1994—1999年:消费狂欢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管理规定》,在加强对正规电视剧制作机构管理的同时,删除了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的规定》里的“禁止私人制作电视剧”条款,这是对社会资金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的鼓励。

与政策调整相应的是,在作品叙事策略上,代表官方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视剧,也表现出对通俗剧情节模式的充分认同。

消费意识形态迅速蔓延,渗透到90年代各种电视剧现象中,成为它们共同的文化背景。

1.现实主义衰落80年代启蒙话语那种直面现实的姿态,在90年代电视剧中已很难寻觅。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在90年代电视剧沿市场化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明显衰落。

看似展现现实生活的一角,其实却多是在虚假编造,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去甚远。

即便是取材于平民家庭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其创作观念、创作态度也并非都是现实主义的。

这些家庭伦理剧中,本来蕴涵在情节中的社会矛盾被遮蔽,亲情和伦理问题成为被谈论、渲染的核心内容,成为剧中的家庭用以抵御困难、化解问题的武器。

2.消费经典在商业气息无处不在的时代,现实生活的庸常无聊,促使更多文化制作人转而走向消费经典。

在大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生硬直白地图解原著,或者干脆对原著精神主旨进行篡改,为原作增加适合消费文化需要的世俗内容,都不鲜见。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反倒造就了另一些通俗剧的收视奇观。

3.寓言历史80年代前半期,我们的电视剧还几乎是现实题材一统天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在80年代中期逐渐起步,创作出了《努尔哈赤》(1986)、《末代皇帝》(1988)等优秀作品。

90年代后期,历史题材电视剧呈现出空前兴盛的局面,不仅有《司马迁》(1996)、《雍正王朝》(1998)这类态度较严谨、风格大气凝重的历史正剧,还在合拍剧《戏说乾隆》的影响下,出现了《宰相刘罗锅》(1996)、《铁齿铜牙纪晓岚》(2000)这类的戏说历史剧。

这些作品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创作准则等问题的广泛论争。

六、2000—如今:趋向理性进入新世纪,中国电视剧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变化。

整体看来,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的合力作用下,电视剧创作趋于理性,电视剧市场趋于成熟,电视剧整体稳步向前发展。

1.对娱乐至上的宏观调控1999年电视行业激烈讨论制播分离时,电视剧首当其冲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轨道。

在娱乐至上的世纪末典型心态中,电视作为廉价、便捷的大众娱乐工具的功能定位被普遍认可,通俗电视剧、游戏娱乐节目成了百姓惯常的娱乐方式。

娱乐定位和市场导向,导致新世纪初国内电视剧市场出现了短时的秩序混乱,先后刮起了古装剧、涉案剧、红色经典剧等几股旋风。

2.军事题材电视剧兴盛2000年以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广电总局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导致电视剧题材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也得益于军队系统电视剧制作团队的不断成熟。

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和军力的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