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 旅游文化九华山九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位于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传乃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

昔日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九华盛名可见一斑。

以九华街为中心,九华山现存化城市、肉身殿等古刹78座,其中列入我国重点寺庙者达九座,全山寺庙中共有佛像6300余尊。

还有较多的名僧禅师肉身遗体及圣旨、藏经、法器等文物,享有“佛国仙城”之誉。

①牯牛降石台牯牛降坐落在石台县境内的牯牛降风景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创世纪以来留下的一块古老的、原始的天然净土。

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整个山体峰峦叠起,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大高峰。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交界处的滨江地区,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

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国家有关机构得关注。

升金湖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

近年来,每到秋东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一首《杏花村》使得毫无名气可言的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名扬天下。

池州,素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

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诗村”。

作为最具池州特色的景点,杏花村古色古香,酒香飘十里,彰显了中国诗人的雅趣。

平天湖辛卯,蠲广南东、西路骆科残扰州县今年租。

镇江、太平、池州、芜湖大火。

②池州作为南宋时期宋金交战的前线之一,南宋军方多次于此行军、驻军。

史书记载,南宋岳飞为渡江抗金曾驻兵贵池齐山,练水师于平天湖。

平天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市区东南部,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和平天湖及其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42.9平方公里。

大王洞坐落在池州西南的牌楼镇,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其洞内常年恒温,适宜夏季避暑。

大王洞全洞由大天潦、小天潦和大王洞三洞呈“丁”字形组成的巨型溶洞,干线总长2200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余米。

大王洞风景区由“天桥奇观”、“神仙河谷”、“大王洞府”(包括凤殿、龙厅、银河、仙园[ 小天潦]、瑶池[古穿山洞])和大王湖四大景区组成。

是一个融山、水、洞于一体的庞大的艺术珍品。

蓬莱仙洞蓬莱仙洞又称罗汉洞,旧名沈家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堆积形态的大型溶洞。

全长3000余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呈立交结构,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造型奇特,曲折回环,气势恢宏,佳景遍布。

有迎宾厅、探海长廊、东海龙宫、通明宫、迷仙宫、玉婵宫、银河长廊、瑶池、南海、潮音殿、送客厅等10多个景点,精彩纷呈。

地洞有形态各异的巨石、淙淙不绝的地下河,9米多高的巨型钟乳“落地金钟”宏伟壮观;中洞遍布精美的钟乳石群,若物若人,维妙维肖;天洞宏大绮丽,曲折幽深,景观奇异。

洞中石壁上有明代以来的题咏石刻多处。

2.音乐贵池傩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

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

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

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

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

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

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青阳腔被称之为京剧鼻祖。

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

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3.饮食文化九华山素斋及地方菜肴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历史上不仅僧尼要严格戒律,禁荤吃斋,而且严禁山民和游客食荤,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久负盛名的九华山“素食”。

素食的主体是素菜。

素菜原料取于本山出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豆腐、冻粉、面筋、素油、新鲜蔬菜等,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炖、或烘烤,可制作100多个品种,一般不加佐料调色调味,以清淡为本色,青丝绿叶,间色分明,天然野味,香、脆、鲜、嫩并重,营养丰富,久食不腻。

凡荤菜名目,素菜都可取其形、制成食,如素鸡、素鸭、素鱼、素香肠、素海参、素火腿等。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贵池区的特色小吃,每年腊八节,家家户户差不多都要晒制腊八豆腐来庆祝节日。

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豆腐配海鲜味道更鲜美,假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道鲜美无比。

黟县人平时习惯将腊八豆腐用草绳挂在通风处,吃时摘取。

有些人还爱把腊八豆腐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成为极品的下酒小菜。

徽州裹粽徽州裹粽是贵池区民间小吃。

其风味独特,与众不同。

而且其打破传统节日食品,发展为一种营养丰富,方便卫生的旅游食品。

其口味种类繁多,有北方人们喜欢的咸味、葱有、虾仁、鲜肉等,也有南方人欢迎的甜味的,豆沙,枣泥等。

秋浦花鳜“秋浦花鳜”属长江水系翘嘴鳜鱼,又名桂花鱼。

受气候、水质以及温度等环境的影响,翘嘴鳜自古以来就在贵池秋浦河流域定居并繁衍生息,形成了特异种群,具有地方特色。

据考证,明清以来,著名徽菜“臭鳜鱼”就是以贵池鳜鱼为主料,配以特有佐料烹制而成。

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品偿秋浦河鳜鱼后,留下了“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于掌”等千古佳句。

深渡包袱深渡包袱是徽州风味小吃名品。

深渡是池州市的一个古渡口,由浙江方向出入的客商大多经此渡口。

明清时行商多背包袱,每每离家时要背上包袱,返家后要卸下包袱,深渡的饮食摊主遂仿其形,创制出一种在混沌皮上放上馅,卷包成如商人背负的包袱形状的小吃。

这种小吃因为保持了徽州原汁原味的烹饪技术,吃起来特别鲜嫩、香美,深受客商的青睐。

﹒﹒﹒4.遗址七星墩遗址位于贵池区里山乡白沙村,它是孙、叶、洋、王、汪家和月、虎形墩七个台地遗址的合称。

出土有夹砂与泥质陶片,纹饰多为粗绳纹、细绳纹、方格纹;石器多为石斧、石镰、石锛等生产工具。

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团山泡遗址又名烽火台,位于贵池区梅陇乡郭港村。

该遗址属台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文化层厚达1米多。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春秋时期遗址。

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九房朱遗址位于贵池区木闸乡长岭村,因座落于九房自然村而故名,主要分布在东西长59.6米、南北宽33.3米的台地上。

出土有泥质红陶、夹砂陶、黑皮红陶、灰陶、青铜斧等,属商周文化遗址。

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枣林湾遗址又名神山头,位于东至县香隅镇香隅村、同心村交界处,分布在一块东西走向的山坡上,总面积达12250平方米。

出土有石斧、石锛、夹砂红陶鼎足、鬲足等。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鸡公岩遗址位于石台县莘田乡三义村,傍河分布于一片丘陵上。

出地有石斧、石凿、石饼、石刀、石镰及红陶鼎足等。

其中出土带太阳纹有段石锛一件,属国内罕见,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王家垅遗址位于青阳县蓉城镇分桥村南约70米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陆续出土有石刀、石斧、网坠和印纹红陶片等,属良诸文化遗存。

石城(秋浦)县城址在贵池区灌口乡石城、长庄、江村一带。

沿秋浦河西岸。

出土有绳纹砖瓦片、古代墙脚石、铁店遗迹。

属汉至唐代城址。

据光绪《贵池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置石城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废石城县名改为秋浦县,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迁秋浦县治至池州贵口(今贵池),前后历经近千年。

贵池徽家冲战国青铜器窑藏1972年发现于贵池区里山乡徽家冲附近小山坡上,一组青铜器埋在一个宽0.9米、长1.6米、深0.5-0.8米的土坑内,放置有序、计56件。

其中生产工具类有斧(6件)、铲(4件)、耨(4件)、蚌形镰(4件)、鱼钩(14件)、筷(1双)、锯等;兵器类有戈(6件)、剑(1件)、矛(1件)、刀(2件);生活用具类有五足方盘(1件)、鼎(2件)、圈足杯等,还有菱形铜坯7块。

经光谱定性分析和化学分析,为铜石合金,这是战国中期青铜器的一个重大发现,出地文物现均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举根关位于石台县珂田乡甘爵东南的举根岭,关隘长30多米、高3.5米、城墙厚5米,有城门,全用石板砌成。

关内尚存"玉泉亭"石门额一块、涸井一口。

此关建于何时,无考,清代曾国藩部下为抵御石达开统镇的太平军,曾重修此关,并架设两门铜炮和两门铁炮,今无存。

百牙山古窑址位于池州城百牙山西部,1999年3月发现大量釉陶残片及窑具支垫,器型主要有带流执壶、四系双系罐及碟、盆、钵、碗等,年代为五代至宋代。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5.建筑陶公祠又名陶靖节祠,为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

位于东至县东流镇牛头山上。

据清嘉庆《东流县志》载,东流镇,晋为彭泽属地,陶公任彭泽令,种菊于此。

后人仰其高风亮节,故其地曰菊邑、江曰菊江,继又建祠。

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

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万历元年(1573年)将陶靖节祠移建于菊江门外鳖石矶,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移建于秀峰塔前之今址。

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东至县文化局拨款重修。

陶公祠现占地366平方米,祠三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正厅立陶公塑像,"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的史籍、图片。

祠前四周砌古风古色花墙,庭院中央有鹅卵石道直通院门,院门首嵌“陶公祠”石额,左右植五柳、松竹,白墙黑瓦,翠竹掩映,幽静清新。

1993年东至县文化局铸陶渊明玻璃钢像于正厅,供游人瞻仰。

1981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

座落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

背依龙王山,南临南阳林场,陵阳至南阳公路环绕而过。

太平山房取祠堂形制共三进组成,后进系明朝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它始为陈氏公堂,明永乐年间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