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公共建筑调研报1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公共建筑调研报1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公共建筑调研报告
1.关于科文中心的总体环境分析
科文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文化水廊景区,临水而筑,东边有月光码头的一些富有西方特色的建筑群,与东方之门隔湖相望。

地块呈椭圆形,伸入湖面之中,占地61005m2,总建筑面积约110000m2。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是苏州市重点实施工程项目,也是苏州迄今为止体量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艺术设施。

位于金鸡湖畔文化水廊景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中心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设计和古典元素,与苏州的江南水乡园林氛围相结合,获中国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1.功能分区
苏州科文中心集合了大剧院,电影院,演艺餐厅,商业中心,科技展馆等功能,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

他也是继苏州博物馆新馆之后苏州有一座由世界顶
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

项目总体功能分为“科技中心”、“演艺影视中心”及商业设施三部分。

其中;“科技中心”部份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展馆(以“科技”为主题,分几个部分); 1个流动展馆(多功能厅);单独的儿童(包括幼儿)专馆;在科技馆外建一个室外科普广场;“演艺影视中心”部分的内容包括1个可容纳1200人、可供演出大型歌剧、舞剧(含芭蕾舞)、具有优良的观演条件、为演出提供齐全功能的大剧院。

苏州科文中心的功能分区可谓合理,不止在于其功能的齐全,还在于它对人群需求的把握。

在面对东北方向的东入口,进门便是餐厅与电影城,符合人流的走向,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而科文中心偶尔会有大型的演出,这些就在中间的大剧院内,这使得科文中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也是人们的心理感受变得宽敞,对称。

在人流量相对少一些的北入口,便多是关于文化的区域,进门是文化馆与美术馆,旨在宣扬苏州的自身的与对外的文化交流,纵深便是芭蕾舞团,最后是图书馆,将图书馆设计在月牙的边缘,这保证了图书馆的安静与和谐的氛围,又不会被剧院与电影城喧闹的声音所打扰,而且作为一个读者,可以最大限度的看到金鸡湖畔的景色,波光粼粼一望无际,使读者顿生愉悦之心,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被环绕的“珍珠”是松鹤楼,使就餐的人可以直接就进入,不会影响月牙形建筑的内部,又使就餐的人有被环抱的安全感,设计合理。

2.流线组织
我认为科文中心的流线组织最大的亮点在于空间的隔断,作为一个公共建筑,既要有空间的相对独立,又要有空间之间的暗示与连接,所以这时空间的隔断就显得重要,来引导与限制人流的走向。

在科文中心大厅内部,没有很死板的隔断,而是通过灯光和地板将各个功能分区做一个隔断。

灯光隔断:靠近影院部分的天花板比较低,而且非常暗淡,通过特殊的灯光的处理,给人一种星空的感觉,而在商业区的灯光则非常的明亮。

地板隔断:每个空间都不是规则的形状,而是曲折的,用不同的材质坐地板的隔断。

4.文化艺术中心造型分析
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你设计中选择了珍珠,丝绸,以及园林等设计元素,这都是苏州特产。

一颗珍珠,一段墙,一个园林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苏州“鸟巢”。

面:整个建筑最出彩的当属那金属质感的外墙,双层幕墙的外层金属幕墙,看地杂乱的额图案实际是无数个六边形重复,延续,连接起来的。

文化艺术中心的外墙是“重技派”守法,兼顾了遮光和节能。

采用六边形双层铝合金挂板为基本单元,通过连续的几何叠加,使外墙的空间感和延展性得到体现,在理念上,通过对丝绸的原产料蚕丝的型化,引出苏州另一个本土元素——丝绸,将苏州的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整个建筑整体呈新月的形状,屋顶有坡度,建筑的入口处有有一座小桥,建筑的背侧是金鸡湖在新月的中心处建筑师把它做成了一个以一座椭圆形建筑为中心的景观花园。

建筑的入口部分外墙呈曲面,入口做了外展的弧
形雨塔。

这既保证了建筑的完整性,又增加了建筑的
趣味性,就实际来说也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
的场所,可谓是锦上添花。

科文中心的设计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没有完美的
建筑,再好的建筑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就我自己来
说,我不是很满意的是所谓“珍珠”上引入的园林式
的风格,苏州园林,众所周知,其特色就是小桥流水,
曲径通幽,重在给人以移步换景的享受,但是从科文
中心内部看“珍珠”,我们看到的就只有几块假山和几棵树,没有苏州园林的典型的特点,也不能突出苏州的特色,另外,园林讲究借景,拙政园的一个小雕花窗完美的借鉴了北寺塔的风光,游客在欣赏之余不禁赞叹其设计的巧妙与独具匠心,而在“珍珠”的背后是烟波浩渺的金鸡湖,显得有些孤立,又有些突兀。

调研科文中心是件值得高兴地事情,因为在欣赏苏州现代化风光的同时可以学习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我想作为一个建筑生,以后看建筑或许会成了一生的习惯,我们不仅会在建筑中发现美,更会在生活中有一双寻找美的眼睛。

学习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我对建筑的欣赏不再只是局限于外观与功能体块了,我或许更会在意建筑的流线,建筑对人的感受,建筑的实用性,这会对我们以后更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