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南五市职业学校对口单招第二次调研性统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6至8页。
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按规定要求填涂答题卡上的姓名、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等项目。
2.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
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的字母标号涂黑。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啮.齿(niè)肇.事(zhào)刈.草(yì)驽.马(nǔ)B.惬.意(qiè)桌帏.(wéi)贫瘠.(jǐ)颙.望(yóng)C.嘉猷.(yóu)黯黮.(dǎn)鹞.子(yào)渑.池(miǎn)D.三绺.(liǔ)编纂.(zuǎn)癖.好(pì)彘.肩(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瞬息万变老态龙钟生气篷勃刻不容缓生气蓬勃B.惹是生非振聋发聩高屋建瓴殚精竭虑C.融汇贯通溘然长逝流连忘返首屈一指融会贯通D.自顾不暇变本加利貌合神离风烛残年变本加厉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愎.自用(任性)急功.近利(成效)当.之无愧(承担)B.年高德劭.(美好)销.声匿迹(销毁)消失改弦更.张(更改)C.蔽.日干云(遮住)自鸣.得意(表示)玩.物丧志(玩赏)D.有恃.无恐(依仗)未可厚.非(厚度)深重感.同身受(感激)非,非议,否定。
不能过分责备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圣王”这个说法欺骗人民。
照他们的解释,圣人最宜于为王,为王者必定是圣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称为“圣”。
A.不是而是所以都B.因为所以因此都C.因为所以虽然都D.不是而是因此都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B.从以往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到今天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教育平等正成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别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却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方面。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外祖父是熟读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嘴里常念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做成西瓜灯。
C.不敢说,它必是杰作,但以冰心先生态度的真诚,思想的敏锐,文笔的清晰,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
D.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拟人)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反语)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D.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对偶、对比)8.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描写)B.蝉的隧道大都深达40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
(说明)C.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议论)D.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记叙)9.下列各项中,作品、体裁、作者、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艺术随笔梁思成中国B.《化装舞会》回忆性散文亨利希·曼德国C.《〈物种起源〉绪论》绪论达尔文英国D.《今生今世的证据》哲理散文苇岸中国10.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的心路历程。
B.《过去的年》中,莫言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几个重要日子,依次写了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幽默,文章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
D.《语言的演变》属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文章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C2.B3.D4.A5.B6.A7.B8.C9.D 10.A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的字母标号涂黑)(一)①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例如形容江水河流,则云“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家知道这是李煜著名的《虞美人》词中的佳句,作者抒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情绪,这位亡国之君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
这里的“一”字就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
又如戴叔伦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以“一汀”为“满汀”,以“一川”为“满川”。
又如秦观的词“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说的是“满山春色”。
苏舜钦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晏畿道的“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等等,都是说的“满树”、“整夜”。
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写情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②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
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也许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吧。
当然,这也并非神秘到不可知的。
“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至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好不好,那就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了。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11.对选文第①段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一”字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能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
B.“一”字只有在抒写情感的诗文中,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意蕴。
C.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D.“一”字可以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12.下列诗句中的“一”字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类...的一项是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B.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②段文字为全文的结论部分,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B.作者认为只要把“一”字在作品中花样翻新,就是一位高明的语言艺术家。
C.作者在文中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D.“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作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1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结构严谨,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B.艺术家们锤字炼句,反复推敲语言,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C.作者认为,古诗词句中的“一”字之所以有各种各样奇妙的作用,在于这个“一”字本身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D.作者在论述中,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述了深奥抽象的理论。
11.C 12.A 13.B 14.C 15.D 16.A 17.A 18.B 19.C(二)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生食。
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也有一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色层,果脐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这一类品种不适于制作罐头荔枝。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宋代用盐梅卤和扶桑花制成红浆,浸渍荔枝,然后晒干,壳仍红色,叫做红盐,现已失传。
单纯晒干的叫做白晒,就是现在通行的干制法。
还有剥出肉来蜜渍的,现在也没有了。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蛇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1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作诠释)B.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打比方)C.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引用)D.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列数字)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中引用《咏荔枝膜》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错误。
B.荔枝真正的果肉恰恰是连同果壳一起扔掉的那一层膜。
C.我们所品尝的荔枝果肉实际上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也就是假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