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学》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2学期题目:中国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学生姓名:***学号:***********院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班级: 1 班2014年 5 月30 日中国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摘要:当一个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多且质量高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就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将会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问题保护一、背景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简单得说,知识产权是基于知识产品而产生的权利。
从目前的国际形式来看,贸易出口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要素禀赋不同。
一国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使得在国际贸易中某些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与此同时,它也可以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可以为其带来竞争上的优势,而在此过程中,它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
当一个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多且质量高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就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将会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所以各国对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问题高度重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问题。
各国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国际贸易市场上知识产权密集产品主要产于发达国家,低技术产品主要产于发展中国家的失衡状态。
为了维护其贸易利益和优势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试图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最主要目的是通过禁止不合法的模仿和复制来保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
为此,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并努力建立知识产权的国际制度。
中国在场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浪潮中的表现也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贸易的环境的好坏。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但是中国在这场只是产权保护的浪潮中明显是遇到了重重阻碍:首先是2002年初.我国出口到欧盟的一万多台DVD机在欧盟海关被扣。
拥有DVD技术专利的3C联盟 (飞利浦、索尼和先锋)和6C联盟(东芝、松下、日本胜利、三菱、日立和时代华纳)开始向中国DVD生产商索要专利费。
6C 索要每台DVD 13.8美元,3C索要5美元的专利费,使得DVD生产成品大增,中国企业几乎无利润可赚.2004年我国100多家DV D企业,现在只剩十多家。
紧接着。
同样在2002年,欧洲主要彩电供应商法国汤姆逊公司起诉中国彩屯专利侵权,向中国彩电企业索取平均每台彩电1美元左右的专利费。
使中国彩电企业再次受阻于欧洲市场。
早20世纪80年代末.拥有多项彩电专利技术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就要求中国企业为其47项专利技术支付专利费用,中国企业为了不失去北美市场已经付出了一笔高昂的入门费。
随后.2003年美国思科公司指控华为及其美国分公司抄袭思科IOS源代码、技术文档以及命令行接口,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协议方面至少5项专利。
这场知识产权诉讼纠纷历时一年半、被喻为“中美IT知识产权第一大案”。
最终以和局告终。
但它标志着中国面临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2005 年 1 月,中国步入WTO后保护期不久,国际巨头英特尔美国总部正式向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指控深圳东进公司研发的DN系列语音卡侵犯了英特尔公司的知识产权。
时隔不久,日本三洋开始与深圳比亚迪关于电池专利的纠纷。
2008年9月。
在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德国海关以“可能侵犯专利权”为由突袭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69家企业的展位。
2009年,深圳燕加隆集团在德国汉诺地板展上,因遭遇了竞争对手——全球地板巨头Unili 公司发起的“临时禁止令”而不得不撤展。
虽然这场诉讼案最终以中国企业首次胜诉德国的“临时禁令”收尾.燕加隆公司花费的高达千万元的诉讼费用不能不说是一笔巨额保护费。
在此之前燕加隆集团耗费几百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世界上50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并在2005年成为中国传统行业中率先于美国国际贸易法庭胜诉“337词查”的企业,谁知在德国市场上遭遇了同一竞争对手发起的再次攻击。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严峻。
三、中国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之所以会面临这些困境也是因为中国本身存在一些问题的。
1、立法方面,知识产权立法体系与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行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要保障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务之急还是得进一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纵观我国的知识产产权的立法过程,从《商标法》到《专利法》到《著作权法》再到《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知识产权立法上仍然存在这不少的空白。
同时,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是很强。
此外,法律执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仍然存在着某些地区,甚至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因此当下之际,我们还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通过对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的的审查标准及程序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做到与国际接轨。
2、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3、缺乏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与“国内知识产权陷阱”的积极方略在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方面,知识产权控制了大约一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在国际市场,外国公司、企业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熟练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对中国企业构筑新的但又是合法的“知识产权壁垒”。
一是“标准壁垒”,即影响甚至控制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化工作,并将技术标准溶入技术专利之中,占领产业链的高端区位并获取高额利润,导致使用外国技术标准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遭遇生存困境;二是“绿色壁垒”,即制定国际认可的环境标准和绿色标准,提高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商品准入标准,导致不符合国际认证的绿色标准和缺乏统一质量保证的出口品牌的中国农副产品、电子产品,在出口时屡屡受阻三是“反假冒壁垒”,即动用《知识产权协定》新规定的海关措施,对一些冒用他人商标、商号、地理标志的中国出口产品,采取查封、扣押的“反假冒”保护措施。
在中国市场,外国公司、企业往往是“产品未动,知识产权先行”,对中国企业设置了“知识产权陷阱”:第一,基于研发优势,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跑马圈地”,对中国企业形成专利合围;第二,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利用资金优势,收购乃至消除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极力运作外来品牌占领中国市场,削弱中国品牌已形成的传统影响力和未来竞争力;第三是加强对中国企业侵权指控,甚至组成来华“打假团”,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通过法律手段阻止和抑制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相形之下,中国企业缺乏积极的应对方略。
如果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会受制于人。
四、应对方针1、我国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内政策安排,应服从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政策目标。
2004年、2005年中国政府分别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以此为契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入了战略主动的新阶段。
当前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基本符合国情和国际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当前,应抓紧时间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包括改进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和授权方式,完善实用新型检索报告制度,明晰侵权金额的认定标准。
出台反垄断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等单行法,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和传统知识等优势领域实现国内立法的综合保护。
二是紧密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一种全局性、长期性和国策性的发展战略,它体现的是国家以制度配置为基础,对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推动和引导,因此需要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主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并使之形成一个协调、配合的战略体系。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知识产权制度应与国家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关政策出台时增加知识产权条款。
2、转变观念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
积极应诉。
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而曾经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消极应诉,最后要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
这样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
3、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员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6%。
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应按技术人员4%的比例配备知识产权人员。
我国目前有200多万技术人员,而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估计只有l万左右。
打造知识产权人才库。
才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1] 聂瑞智.《浅析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J].大众商务.2009.(105):250.[2] 赵婷婷,侯贵生.《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贸.2004.(2).61-62.[3] 管胜杰.《浅谈我国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经济与法.2010.(219).191-192.[4] 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运作:他国经验分析与中国路径探索》[J].中国版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