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无效合同的后果处理

简述无效合同的后果处理

简述无效合同的后果处理

一、对无效合同的再认识

任何合同,都涉及到其效力问题。这里的效力,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效力,或者说是法律约束力,包括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由于新颁布的《合同法》对无效合同有了更明确且更严格的规定,也为了《合同法》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有必要在理论上对无效合同作进一步的探讨。所谓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订立,但由于违反了法律禁止性的规定,不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二、无效合同的后果处理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是指由于合同无效而带来的一系列的客观结果,包括法律约束力和责任承担两方面。合同法第56条至第59条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56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在责任承担上,《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撤销的,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规定了折价补偿的责任方式,比《民法通则》规定得更为细化一些。根据这两部法律的规定,处理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法律责任:

1.返还财产。合同既然无效,就自始没有法律拘束力,任何一方都没有占有对方财产的合法依据,恢复原状是处理无效合同对各方当事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基本原则,因此,应该将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恢复到双方没有订立合同的状况。无论接受财产的一方是否有过错,都应当负有返还财产的法定义务。需要指出的是,返还财产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因该无效合同或该民事行为取得了对方的财产,同时返还的范围也限于因该无效合同或民事行为所取得的财产。如果没有财产的交付和受与,就不适用返还财产的责任形式。

2.折价补偿。司法实践中,多数无效合同实际已得到当事人部分或全部的履行,有关合同效力问题的争议也几乎是由当事人因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才提出的,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财产客观上是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方可以无偿取得对方的财产或服务,为体现法律公平与过错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和,法律规定了对标的(财产或利益)进行估价后,由取得利益的一方将价款付与交付财产的一方。这实际上是返还财产的一种变通方式。不能返还可能是法律上的不能返还,也可能是事实上的不能返还。法律上的不能返还主要是由于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事实上的不能返还则是因标的物灭失的法律事实的发生。没有必要返还的情况,是指当事人接受的财产是劳务或利益,在性质上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无论什么情形,都应当适用折价补偿的民事责任形式.司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折价。价格等于当事人的约定,意味着无效合同按有效合同处理,高于或者低于约定价格又必然导致处理的不公,两者均有悖法律的规定精神。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应为本着法律对无效合同的否定评价的基础,在折价补偿的同时,对过错当事人一定程度的经济惩罚,如将合同约定的利益部分予以收缴,上交国家。

3.赔偿损失。即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由负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无过错一方的损失;双方均有过错的,则应根据其过错程度,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4.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合同法第59条规定:“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应当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笔者认为,合同法在无效合同当事人责任的承担方式上规定得仍然过于简单而不便操作,仍然不够合理、科学,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处理的结果却是有效合同的处理结果,国家还应加强在无效合同后果处理方式上的立法,同时,无论是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还是赔偿损失,都要特别注意避免无效合同作有效合同、有效合同作无效合同处理,反之,法律关于无效合同的立法目的将难以实现,甚至还可能被恶意利用。

三、认定合同无效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按照1985年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规定,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民法通则》第42条也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同法颁布之前,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在司法实践中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对这类合同,而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更未将其规定在五种无效合同当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一》第10条则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显而易见,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效力在法律和法律解释上是有章可循的。这些司法解释是对合同法的补充,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理念,体现了合同法缩小无效合同的范围,鼓励市场交易的立法思想。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必须转变观念,审慎的对待合同的效力。

2.非法人主体订立的合同。1985年国家工商局〈关于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规定:非法人团体组织对外签订的合同无效。直到现在,因主体不合格,特别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订立的合同大多仍被认定为无效合同。笔者认为,非法人组织虽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它与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自然人相比有本质的区别,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民商活动都是由这些组织或者法人的分支机构进行的,这类组织所订立的合同事实上并不在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情形之列,简单的将其签订的合同认定为无效,就意味着合同内容的不能实现,甚至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因而,只要这种合同不违法或者损害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就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确认该类合同有效。

3.可撤销的合同。所谓可撤销合同又称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以及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有一些相同之处,如可撤销合同被依法撤销后该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即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绝对无效,当事人即便不主张认定其无效,也不改变无效合同自始无效的性质,而可撤销的合同只有在被撤销后,才自始无效。另外,当事人请求变更可撤销合同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完全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决定。

(三)效力待定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又称可追认的合同,是指合同主体资格欠缺,但经有权人追认即自始生效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与无效合同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在条件成就后即为有效合同,条件成就前可视为准有效合同。从鼓励交易、保证交易安全的原则出发,对于这类合同不能随便认定无效,而应当注意保护善意相对人的权利和被代理人的追认权,采取补救的办法,尽量使其成就生效的条件。而无效合同因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是受法律屏弃的,因此不能实现当事人的合同目的。

总之,《合同法》较之过去的合同法律法规,在有关合同效力的立法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无效合同后果的处理上,也增加了一定的内容。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把握《合同法》的立法本意,从严控制无效合同,慎重对待处理无效合同,以体现《合同法》促进交易、繁荣市场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