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Eliel Saarinen 伊利尔·沙里宁

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Eliel Saarinen 伊利尔·沙里宁

“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美国著名建筑师、杰出的建筑理论家。

知识广博、文笔绚丽,以《形式的探索》涓涓而述艺术中深奥复杂的问题,句句亲切感人。

出生芬兰,1923年移居美国,1934年创办匡溪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形式的探索》即在匡溪完成。

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OrganicDecentralization)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综合成就,而且因为他同时培养了一批顶尖级大师。

这种培养不仅发生于他的祖国芬兰和北欧,更结硕果于大洋彼岸的美国。

老沙里宁(以区别于他的儿子埃罗沙里宁或称小沙里宁)移居美国后创办的克兰布鲁克设计学院开创了具有美国风格的新工业设计体系,并成为美国建筑与家具设计师的摇篮,美国在二战后的现代家具设计大师大多毕业于这所学院,如伊姆斯夫妇、小沙里宁、伯托埃等一批划时代人物,他们的杰出的设计成就,使得美国现代家具在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崛起,走在世界现代家具的前列,由此,老沙里宁也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伊利尔·沙里宁建筑设计理念:伊利尔·沙里宁知识广博、文笔绚丽,以《形式的探索》涓涓而述艺术中深奥复杂的问题,句句亲切感人。

在这些文字后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形式演变的骨骼——有迷茫、有探索、有成熟、有衰落,更有无数的误导和干扰,使得形式的发展起伏跌宕、波波折折。

真诚的探索者历经几千年,一直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是的,当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豁然绽放的那一刻,真诚的心便可以听见这种美丽的声音。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以及英国建筑师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酝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趋向――生长与衰败。

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的活力。

“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规划视为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过程,通过逐步实施“有机疏散’来消解城市矛盾的思想,在20世纪盛行功利主义倾向时显得过于“阳春白雪”,这也许是对这一理论广泛实践的制约。

伊里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

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

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

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

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沙里宁的建筑设计精神:伊利尔·沙里宁挚爱大自然,有高深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建筑创作经验,一部《形式的探索》,贯穿了艺术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一、过去时代的精神,是凭借人类文化的最大财富,即正确无误的艺术语言作为媒介而传递于后世的。

当沙里宁一点点地剔除真诚的形式之外的东西时,首先否定了人们以过分轻率的态度认可的与创作意识无关的三种形式:肤浅的装饰性形式、写实主义的模仿性形式和枯燥的实用性形式(在当前中国,难道人们见到的还少吗?)。

它们没有生气勃勃和坚强有力的探索进取精神,从中听不到时代的气息和脉搏,沙里宁将其视为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他这样告诫人们——仅仅是巧妙的形式手法的运用和真诚的艺术创造完全是两回事。

真诚的形式并不是沉默无言的,因为形式能够比语言更加有效地、以更微妙的震动及更深刻的表情,来传递它内在的含义。

例如一张使用的椅子,它的形状与大小局限于人体尺度与功能,然而,不妨从上百张椅子中任取一张来看,只要它是真诚的创作,人们就可以就其制作时期,制作的民族和国家,找到其真正的来历。

就像同样真诚的经典性建筑——教堂、寺庙和宫殿一样,可以明白无误的说明历史。

形式的诞生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只要形式是真诚的,那么即便较小的东西也一样。

二、产生形式的基础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人类只是以自身的能力来捕捉它、表达它。

一种形式的强劲或羸弱,与人的这种捕捉能力直接相关。

沙里宁将艺术从萌芽起到现在分成三个阶段:1、“潜意识”阶段;2、“有意识”阶段;3、“自人们意识”阶段。

1、真诚的艺术探索,从其朦胧时期——“潜意识”阶段首先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大自然是形式的源泉,因为大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是当时人类生活和创造必须遵循的唯一基本规律和原则。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包括人类自身,甚至一块风化已久的岩石都有其特有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内涵,当它们一一陈列在那儿的时候,你根本无法拒绝那份沉积在里面的鲜活的生命和意识。

不必说含羞草的娇柔和君子兰的聪灵,就那岩石上最细小的花纹也记述了史前的熔岩曾经怎样奔流、冷凝、固着成如许美丽的图画——大自然的秩序如此不经意的随处点染,便可让人间处处充满惊叹!人类在最初的“潜意识”阶段完全凭借自己的知觉、本能加想象来直观地感受、模拟和反映大自然的诸般神奇,这时艺术所遵循的原则,始终是日后艺术的基本原则,因此,艺术发展的潜意识阶段为嗣后艺术的所有发展,为民间艺术,也为许多伟大文明时期的艺术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感觉到美的价值或者说艺术的价值时,艺术的创造就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开始进入了自觉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阶段。

这个阶段历经了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包含了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夭折的、湮没的,如同传说中的古代“大西洲”文明一样。

其余的则幸存下来,变成了伟大文明的奠基石。

每一种真诚的艺术形式,都经历过自己独立、漫长的探索,这期间的每一点进步,都不啻是一朵奇葩绽放。

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的形式一出现就已臻于坚强和成熟的境地,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信,在出现这些成就之前,必然经历过一段很漫长的形式演变过程。

甚至,或许可以上溯至原始人涉足于埃及大地的石器时代,谁知道呢。

然而,形式一旦成熟,随之也就变成了历史,不再有创造,不再有奇迹。

在有意识的阶段,这种形式模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消退成艺术史上的陈迹——永远不会再以同样的面容出现,弥散在空中的只有人类千年延传相继的无形的文明。

至希腊、罗马、中世纪及辉煌如佛罗伦萨主教堂和罗马圣彼得教堂穹顶的文艺复兴……所有璀璨都来自于最真诚的创造,它们的形式成了历史,但它们的精神却永不停息的穿越时空,相依相伴于人类发展的每一时刻。

“有意识”阶段是人类以真诚的态度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阶段,是人类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在那个时候,人与艺术同在。

3、那么,当人类进入了“自人们意识”阶段以后,情况又是怎样呢?读罢沙里宁笔下的文字,答案跃然纸上:“某人在孩提时,由于一种天然的内在倾向而喜欢作画:这是’潜意识’阶段。

他长大后,由于天生的才能,而终生热情地从事绘画:这是’有意识’阶段。

接着,有的时候——如果他过于软弱而无法抗拒诱惑——他的热情会很容易地变成自满,他就会变得过于自人们意识而不能以孩子般的心情来创造真正的艺术作品了:这就是’自人们意识’阶段。

”文明的人类,或是由于美学上的不切实际的玄想,或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学说或其它因素,扼杀了创造的本能,而产生了可能是“美的”然而却没有根基的艺术,这是沙里宁先生给“自人们意识”的明确定义。

当中世纪进入暮年,所有曾经真诚的辉煌逐渐退入历史,人类沐浴着文艺复兴的辉光,一步一步走入的,却是“自人们意识”的雷区。

在文艺复兴的繁荣背后,人们考虑问题和观察事物时,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套用古典的方式,换句话说,纵然形式已经发生某些新的演变,但它毕竟具有太明显的搬用旧事物的味道。

这就是危险之所在。

建筑形式在传统文化中的缺失:当文艺复兴进入暮年,或者美称为“成熟阶段”以后,艺术却从当初不得已的“借用古人的衣服”转向了缺乏志气的直接搬抄,创形诸楮墨以来人类艺术史上剽窃之先河。

不尊重现实,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发展,因为懒惰或者出于投机的目的,不是“借用”而是“盗用”亡灵的外衣,从而在人类原本纯素的思想里播下了为祸至今的恶习。

由于对本能的创造的长期淡忘,人类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陷入歧途,艺术活动也随之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古典主义、折中主义,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