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之,补充益生菌可促进早产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 植和优势化,对早产新生儿发挥有益作用。具有重大临床应 用价值。但是,益生菌在早产儿l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用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仍很少,应用益生苗后医 源性定植的长期后果方面仍有争议,为此,需要对其安全性 和有效性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从而更好地评价早产儿 应用益生菌的益处和危险性。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
nataI Ed.1999,80i167—173.
3 Schwiertz A,Gruhl B,Lobrdtz M,et a1.Development of the
Pretem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position in Hospitalized
·208·
主生旦亡垂堂盘查!!!!璺!旦墨!鲞曼!塑竺!竺』旦!巫!生坚鲤:坚!&!塑!!∑!!:!!盟生!
·综述·
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宋朝教昊斌
人的肠道正常菌群是由约400多种细菌所组成。其中 绝大多数为厌氧菌.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仅约占菌群 的1/1000。在健康状况下,它们与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共同维持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保证人体健康有 着重要意义。人体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与最初定植的菌种密 切相关,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时就 会引发许多疾病。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益生苗在早产新生儿 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就此作一综述。
2.预防早产儿感染: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肠道需氧菌 定植较步,更易发生优势菌过度生长。研究显示:早产儿肠 道定植的优势菌主要为抗生素耐药菌,这易于导致潜在致病 苗过度生长.尤其在应用抗生紊情况下;早产儿肠道内定植 的耐药菌可使宿主儿感染性疾病传染给其他新生儿;并且早 产儿肠道定植模式异常可导致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过度生长,而这两种细菌正是NICU中引起医院内感染的 最常见细菌[“。Urao等Ⅲ3报道:9例早产儿服用由粪链球 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和肠系膜芽孢杆菌组成的制剂2周, 结果在服用前早产儿粪便中厌氧菌计数低于需氧菌,双歧杆 菌数量低于正常新生儿,有2例假单胞菌培养阳性和4例克 雷伯氏杆菌培养阳性;服用后厌氧苗包括双歧杆菌显著增 加,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克雷伯氏菌减少,厌氧菌与需氧 菌比率增加5倍,而且,内毒素水平降低。因此认为益生菌 可在肠道内定植,并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减少肠道菌群中 的潜在病原菌数量,减少肠腔内内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使血 浆内毒素浓度降低和进入血液的细菌数量减少。提示新生 JL卒I"充外源性益生菌能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比率,并降低潜 在病原苗产生的内毒紊,从而达到预防早产儿感染1il 的‘9-1…。
生些垦亡堡堂盘查!!!!至!旦墨!鲞墨!塑里!!!』£!!坐!丝型:坚!!:!!!!!∑!!:!:塑!:!
·200·
极低体重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率为73%,6周时选91%,对 照组仅为12%和44%。同时,实验组中,孕周越小的极低出 生体重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越晚,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新生儿 定植情况较差,作者认为短双歧杆菌能够在未成熟肠道内有 效定植,实验组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加快可能是补充益生菌 促进其肠道菌群稳定、提高喂养耐受及喂养增加结果。但 Miller等嘲对此提出异议,他们对33例早产儿补充乳酸杆 菌GG两周后发现早产儿对乳酸杆菌GG耐受性良好,该菌 种能够在早产儿肠道内定植,但是乳酸杆菌GG定植并未减 少大便中潜在致病菌数量,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定植对 早产儿有任何积极的临床意义。
一、早产新生儿胃肠道菌群定檀的特点 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营养因素、 免疫因索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 儿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优势定植时间延迟,其 程度与先前抗生素治疗和在保育箱中时间有关。Blakey 等[13对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头3周内咽喉、胃和粪便菌群分析 发现,其各层面菌群均与足月儿有显著不同,87%和60%早 产儿喉都和胃菌群定植延迟到出生4 d后,70%早产儿肠道 菌群在生后4 d才开始定植,最初以杆菌占优势,但大肠杆 菌和其他需氧革兰氏阴性菌逐渐增加,在出生头4 d期间仅 lo%早产儿出现梭状芽孢杆菌,且其中大部分菌种是暂时 的,如酪酸梭状芽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和难辨梭状芽 孢杆菌定植在出生2周后才达顶峰,显示特护病房中早产儿 肠道定植模式与健康足月儿不同。Gewolb等01对29例出 生体重<1000 g早产儿生后10、20和30 d粪便细菌定量培 养结果显示:10 d和30 d时粪便中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 粪肠球菌定植率分别为11“、14%、29“}39%、57%、43%} 30 d时优势菌种为粪肠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阴 沟苗、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仅有1例检出乳 酸秆菌和双歧杆菌;极低体重儿10日龄只有3种以下定植 菌,1个月内仅5“的病例检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Schwiertz等“1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29例NICU 内的早产几和15例母乳喂养足月儿出生数周内粪便微生物 菌群16SrDNA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早产儿出生后最初3 d 16SrDNA条带很少,生后4 d开始增多,10 d达到稳定,每 个早产儿主要式越来越相似,最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
作者单位: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吴斌
万方数据
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而足月儿生后5 d 16SrDNA 条带即达到稳定,条带模式更多变,个体之间条带相似性较 小,双歧杆菌为主要菌种。这些研究显示:早产儿与足月儿 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不同,早产儿肠道内菌群定植延迟,肠道 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乳酸杆菌和双歧乳酸杆苗缺乏”‘。 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1)早产儿多在洁净环境(如无菌新 生儿培养箱、重症监护室),可延迟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肠 道正常菌群定植,导致早产儿肠道菌种缺乏多样性,使其定 植模式易于改变,如出现抗生素耐药菌种或抗生素治疗后相 应菌种缺失,并可导致革兰氏阴性菌的过度生长、黏附及转 移,从而使早产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2)早 产儿易并发感染,常需应用抗生素,但抗生紊可抑制正常肠 道菌群定植。(3)缺乏母乳喂养,且很多早产儿还需静脉营 养,这使其肠菌群定植明显晚于足月儿,且优势化时间也会 延迟。
^a and laetobacilli Aeta Paediatr,1992,81:784 787.
5 Akiyama K,Ho¥ono S.Takabashi E,et at Effects of oral ad ministr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on development of intes—
3.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Butel等o”报 道一对3日龄双胞胎,1例肠道以双歧杆菌定植为主的未发 生NEC,另i例以梭状芽孢杆菌定植为主而后发生NEC此 结果在无菌鹌鹑模型中得到证实o“,认为NEC发病与疾病 初期定植菌造成未吸收的乳糖发酵生成丁酸有关;双歧杆菌 通过抑制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或减少产气梭状芽孢杆菌 数量从而发挥其抗NEC的保护作用。Srinivas等“”报道太 肠杆菌黏附可引起离乳期兔回肠袢NEC样损伤,但合并有 粪链球菌时则可阻止这种损伤的发生,表明粪肠球菌能够诱 导肠道特异性反应,提供抗损伤和阻止细菌转移保护作用。 Caplan等“““一则采用鼠配方乳喂养和缺氧引发新生大鼠 NEC模型,对益生菌防治NEC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系列 研究,发现补充双歧杆菌能够降低新生太鼠模型NEC发病 率;双歧杆菌在肠内定植后通过抑制细菌迁移和下调炎症级 联反应等作用,从而降低新生鼠发生NEC危险性。 Hoyos口。对1年时间内在哥仑比亚波哥大西蒙波利医院
二、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殛作用机制 1.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Bennet 等H1对11例o~8周婴儿口服抗生素同时口服长双歧杆菌、 短双歧杆菌或嗜酸乳酸杆菌制剂5 d,疗程结束时11份粪便 中9份分离出所补充的益生菌,第5天10份粪便中7份分 离出.第15天9份粪便中2份分离出,因此认为尽管这些菌 种并非通常存在于人类肠道内,但可在婴儿体内短暂定植。 Akiyama等口3报道5例服用短双歧杆菌的极低体重儿在出 生2周内肠道出现短双歧杆菌定植;而对照组5例极低体重 儿短双歧杆菌定植延迟到出生6周后。Agarwal等“3报道: 39铡出生体重<1500 g早产儿中,实验组24例口服乳酸杆 菌GG后第14天时有1例出现乳酸杆菌定植,第21天时5 倒出现乳酸杆菌定植,32例出生体重1500 g~1999 g早产 儿中,实验组23例,4例口服乳酸杆菌GG后4 d出现乳酸 杆苗定植,8 d时11例出现乳酸杆菌定植,且乳酸杆菌定植 仅局限于未应用抗生素的早产儿。提示益生菌在早产儿肠 道定植与孕周,出生后日龄以及先前的抗生素治疗有关;尽 管乳酸杆菌GG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中定植较少,但 其能够明显影响早产儿肠道定植模式。Kitajima等”1将91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在 生后24 h以内即给予舍0.5×109个活短双歧杆菌共28 d,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益生菌的极低体重儿体重增加明 显,未发现副作用;粪便菌群免疫组化显示2周龄时实验组
tinal mieroflora in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Acta Neonatol
Japonica,1993,30:130 137. 6 Agarwel R,Sharma N,Chaudhry R,et a1.Effects of oral Lae—
参考文献
1 Blakey JL.Lutitz L,Barnes GL,et e1.Development of gut col— onisationin preterm neonate8 JMedMicrobi01,1982.15:519—
529
2 GewoIb IH.Schwalbe RS,Taeiak VL,et a1.Stool microflor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