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发布时间:2012-09-03 16:26 来源:在线新闻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交相辉映。
研究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有助于弘扬传统节庆,打造现代节庆品牌,推动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基本涵(一)传统节庆的涵传统节庆是指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够全面、集中、形象地体现出民族的共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映尤为明显,特别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传统节庆中还有诸多如天仓节、春龙节、中秋节等的容,就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向我们显示了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点和健康心态,因此,传统节庆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大致上在周代出现雏形,在汉至唐这一漫长历史阶段逐渐定型,从唐代以后,日臻丰富和完善。
由此可以说,传统节庆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是中国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
传统节庆活动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和风习,因此,从传统节庆的容上来看,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无形的容就是指传统节庆所负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形即是无形的表现形式,如元宵观灯、清明戴柳、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年节守岁、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汤圆、月饼、粽子、年糕、饺子、馄饨、菊花酒等四季变换的节日食品。
(二)现代节庆的涵现代节庆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各城市、地区和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和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现代节庆活动,如国际服装节、国际旅游节、旅游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
具体来说,现代节庆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参与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城市旅游和投资发展,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等目标的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例。
由于现代城市节庆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所以它可以与举办地的城市品牌紧密相连,极影响和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该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分析(一)节庆缘起差异传统节庆日期的选择与设定,一般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
早在先时期,人们就已开始认同从节气中择定节日。
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通行的“年”字,字形是“谷物成熟”之形。
最早被择定为节日的是被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人们还根据月之朔、望择定节日。
日出日落,形成一日;月圆月缺,构成一月;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收获,是为一年。
由此,年月日的三级计时单位组合而成,并确定下来;与此同时,昏、旦、朔、望岁首、岁末等时日,也便凸现并明确起来,并被人们分别确定为各个固定的节日。
也因此,传统节庆因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对体验我国节庆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现代节庆日期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特色资源的季节性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
比如国际啤酒节的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份,将啤酒和炎热的天气结合起来,并且每年举办的具体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组织者的安排有所变动,比如1991年6月23日至30日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啤酒节,发展到现在,时间有所变更,2007年的举办时间是8月11日至8月26日,因为今年有奥运会,时间定在2008年9月16-10月5日。
由于现代节庆的文化是人们为了深化节庆品牌而人为赋予的,组织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其他节庆所超越,所以可替代性较强。
(二)群众参与差异传统节庆起源于民间,散布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拥有较强的社会互动性和群众性。
如元宵观灯、端午赛龙舟等,往往形成广场文化和行进文化,吸引了“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这与传统节庆所要宣扬的“合家团圆”、“普天同庆”是一致的。
从理论上讲,节庆是一种社会的共同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节庆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早已升华为一道人人遵循、个个通晓的文化指令,从而形成传统节庆的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因此有学者认为:“较广泛的群众性能够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来自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和传统习惯。
”也可以说,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特点,宣染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个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熏,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其中,这是现代节庆所不具备的。
现代节庆是一个地方根据其已拥有的资源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举办的,具有地域性,因此,群众参与度相比传统节庆较低。
比如,的国际服装节,举办地点是在,非人和少数赶到的外地人才能感受到服装节的氛围并参与到其中,而传统节庆会让群众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节庆的喜庆,几乎没有地域限制;此外,也有一些现代节庆活动自身缺乏群众参与性,没有设置一些具有群众性的节目,或者现代节庆提高了群众参与的门槛,如收门票等,都会影响现代节庆的群众参与度。
(三)功能指向差异传统节庆具有祭拜祖先、祈福、纪念历史人物等功能。
首先,中国传统节庆最主要的一种功能就是祭拜祖先、祭祖敬宗。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几乎所有的节庆都具有祖先崇拜的色彩,因为几乎所有的节庆都要是祭祖敬宗,其中最为典型的祖先崇拜的节日,要算是春节了;其次,另一功能就是“祈福”。
比如春节时期人们渴望来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万事如意等;重阳登高是为了祈祷一年更比一年好,而这些都可以用一个“福”字来形容。
当然,除了为自己祈福,也要为他人送祝福。
最后,纪念历史人物的功能。
这个功能表现最为明显的就属端午节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尽管也有颇多传说,比如说龙神崇拜等,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且最合于情理的,莫过于关于屈原的传说。
根据《荆楚岁时》记载,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
人们还将做好的粽子扔进江里,据说是为了引诱水中蛟龙避开屈原,使他免受伤害。
后来,这一习俗便有所演变。
人们在这一天还划船竞渡,但并不限于汨罗江;也还包粽子,不过不再往水里投,而是做为这一天特有的食物,以示纪念。
唐宋以后,端午节还被官方定位大节日,皇帝常常在这一天赏赐百官。
现代节庆主要强调的经济推动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功能。
首先,以办节的形式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经济与整体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这种“以节招商、以节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围铺开来。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代城市节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比例是1:9,即节庆活动每收入1元,就会给社会相关产业带来9元的联动价值。
现代节庆活动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效益和商业消费。
近年来节庆表现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
如国际啤酒节、国际民歌艺术节、冰雪节、国际服装节等,在其举办期间无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参与,宾馆酒店都被挤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一派兴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比如,第17届啤酒节期间举办了崂山旅游文化展、中国()国际啤酒、饮料设备及酿造技术博览会暨2007中国国际液体食品技术及设备博览会、2007国际新型生活方式展、2007年崂山区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了和崂山,放大了节会的“溢出”效应,共成功签约20余个经贸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
据统计,自14届以来,每届啤酒节对经济贡献都在20亿元以上,超过2个“黄金周”之和。
其次,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形象塑造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进行很长时间的宣传,才能塑造成功。
而现代城市节庆活动的开展,往往能够对城市主题形象起到很重要的宣传功效。
即使在举办节庆活动的特定空间,参加者亦可以通过节庆活动的各项容,全面了解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建设成就等容,从而对城市形象有感性认识。
成功的节庆活动的主题能够成为城市形象的代名词,如一提到风筝节,就会想到潍坊,一提到啤酒节,就会想到。
(四)习俗表现差异传统节庆中,每一个节庆都有自己的主题仪式和风俗习惯,如除夕夜全家吃连夜饭、贴春联,春节期间的拜年、给小辈压岁钱;中秋节的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节庆仪式和风俗习惯是传统节庆中不可缺少的容,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祖先的美好期望,还起到了渲染和活跃节庆气氛、增添节庆魅力的功效。
由传统节庆衍生的节庆饮食文化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在节庆食物方面,饺子、年糕、阳糕、汤圆、元宵、粽子、巧果、月饼、菊糕、馄饨、腊八粥、粑等等,还有北方冬春节日中用生萝卜、白菜心等切丝加上豆芽、绿菠菜以及酱肉丝等拌和而成的“盒子菜”,葱蒜、蓼蒿、芥拌成的“五辛盘”,樱桃、青梅、麦以及蚕豆等立夏食品“三新”;在节庆饮料方面,传统节庆的饮用酒主要有黄酒、椒酒、屠酒、青棵酒、马奶酒、雄黄酒、菊花酒、包谷酒等。
现代节庆中,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节庆容主要都是根据节庆组织者协商确定的。
不过,现代节庆主办者为了拉动节庆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一般都会根据节庆主题设计和提供一些节庆的纪念品和吉祥物。
比如,2007年国际啤酒节设计了八种纪念品(福禄有余、欢乐祥和、琉璃奔奔、五周同乐、华丽瓶、风光奔奔、兽面纹觥、全家福),价格在480元至3280元不等,其中部分还是限量编号制作。
另外,节庆的吉祥物也是每年都有更新,试图给人们每年都有新感觉,强化人们的品牌意识。
总的来说,现代节庆主要通过纪念品、吉祥物、节徽、节标等方式渲染节庆的氛围。
三、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互动发展传统节庆可以说在群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是现代节庆无法比拟的。
但是节庆要发展,现代节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借鉴传统节庆的成功法则以促进现代节庆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一)传统节庆对现代节庆发展的启示1、文化传承法则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几千年漫长的传统节庆文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和谐对称、乐观自信、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等文化精神。
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能够表达民族情感、抒发节日情怀、追寻节庆精神的节庆活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因此,现代节庆要成功,文化是关键。
现代节庆策划必须依附某种文化,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涵,具体体现在把握由自然地理背景、文化发展脉络和社会经济背景所形成的“文脉”,辨析文脉、理顺文脉、把握文脉是节庆主题定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