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附答案班级:姓名:学号: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悠.闲yoū地窖.jiàoB、荒谬.miǜ诘.问jíC、瓦砾.lì制裁.cáiD、尴.尬gàn 琐屑.xiāo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寒噤鞠躬触目伤怀B、肃穆惶急情郁于中C、狼籍蹒跚鸡零狗碎D、噩耗焦灼月明风清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物理老师大概是三十三四岁左右。
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进。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诎右臂支船C荡胸生曾云 D是故谋闭而不兴5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妻异C春冬之.时大道之.行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6.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A “黄发垂髫”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 第二三段着重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C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D 说明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填空题(共10分)7.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8.根据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题填写)(4分)予独爱,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霜落熊升树,------------------(梅尧臣《鲁山山行》)--------------,芳草凄凄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9.根据下面的语境或提示填空(任选一题填写)(2分)最能表现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崔颢的《黄鹤楼》诗中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十到十四题(共12分)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0.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分)11.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请根据内容具体说明(3分)12.举例说明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13.说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一句中“不仅”的表达效果。
(4分)五、写作(60分)14、我们总抱怨生活的平淡,平淡让我们缺少了情趣,失去了激情,没有了感觉,我们以不会感动,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悉心体会,生活有许多人、许多事,都会让我们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请你以“------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章不得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化名代替。
15、按下面的要求作文。
(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在你的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多许多: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失败、友谊……有的触动了你的心灵,有的催你猛醒,有的让你留恋,使你懂得了珍惜。
要求:(1)根据提示,请以“珍惜”为话题,根据自己的生活,选取某一个角度,或写自己想讲的与话题相关的故事,或写想表述的与话题相关的感受,或写想陈述的写话题相关的见解。
(2)自拟题目。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B卷(共50分)一、诗歌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完成1-2题(总4分)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2分)答:2.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愿”字的含义。
(2分)答: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3-6题。
(共12分)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有狱.久不决:(2)一讯立.辨:(3)有囚法.不当死:(4)众莫.敢争:4.上文叙述了周敦颐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分)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译文:(2)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译文:6.请你结合此文段,对周敦颐做一个简短而概括的评价(2分)三、现代文阅读(22分)(一)名著导读(5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廖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1)上面这个片段出自小说《》,选文所写的是内容(简要概括)(2分)(2)根据你的阅读积累,请简要介绍一下选文中的“他”。
(3分)答:(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7至11题(17分)父亲的那座山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
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呵,便将一座座小土屋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悠悠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
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
父亲说,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
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着我,亲昵地吻我。
这时,我会温顺地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
”“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
”“天空下面又是什么?”“是山。
”“大吗?”“大哩。
”……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着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着大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是呆板而平淡的,是很苦的。
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
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锹磕磁硬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色的弯钩犁铧走向村庄。
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
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
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
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