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务的,因此把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

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不会、也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

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

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

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去变化生产关系,让生产关系时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怎么办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

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

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它的构成可概括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个复杂的生产关系的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故此,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即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的要求。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毫无例外的普遍地起作用。

那么针对你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辨析如下:当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适合的时候,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这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不过这时的矛盾处于量变阶段,生产关系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生产力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尖锐,经过从量变阶段到质变阶段的过程,最后导致生产关系根本变革,即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又出现了新的适合。

在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以后,又开始了生产关系的量变过程,矛盾又继续发展,以至于无穷。

因此,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如果继续发展生产力,就只能调整生产关系;否则,保持原有生产关系就是倒退生产力或者是打击生产力发展,如果这种现象是社会普遍性的,很可能暴发革命来推翻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

生产力与经济配置在具体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劳动生产是人们以制造工其为基础,使用工具选取或创造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需要消费的活动。

生产力就是人类以制造工具为基础,使用工其选取或创造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需要消费的能力。

从人类历史上看,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内容经历了三次巨大变化:最初,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是以采集为手段选取食物,这就是采集生产。

第一次巨变后,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变成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为手段选取或创造生活资料.这就是农业生产。

第二次巨变后,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变成了以促成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为手段选取或创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就是工业生产。

第三次巨变后,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变成了以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为手段选取或创造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各种资料,这就是知识生产。

根据历史上不同的生产内容,我们可以把物质资料生产划分成四种基本类型:采集生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知识生产。

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时展现的能力。

所以,生产力也有四种历史类型,即采集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人类以制造工具为墓础、使用工具选取或创造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需要消费的能力。

通过这一定义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产力的完成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者使用工具制造劳动产品的过程)。

其实不然,因为劳动过程的形成需要一个组织过程,即把劳动资源组织成劳动要素的过程,再者,还有一个把劳动成果转化成消费内容的过程。

案例一空想社会主义1825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在印第安纳的纽哈蒙尼建立了“新和谐村”移民区,企图通过合作社使富人和穷人一起和平过渡到新社会。

欧文的“新协和”共同体位于印第安那州的瓦巴什河畔,占地2万英亩,其中2000英亩是正在耕种的土地,其余是荒地。

于1826年7月4日举行了落成式,还发表了个精神独立——不受私有财产、无理性的宗教和婚姻的拘束——的宣言,然后为它起了个表示愿望的美称,叫作“新的协调”。

共同体初创时共有900名男女成员,其中包括作家、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大都来自美国的各个地区,也有少部分来自欧洲国家;他们基本上是应欧文的邀请而来的。

在共同体创建的头几个月内,欧文与其二子威廉。

欧文建立起代议制式的政府,幷实行财产公有和合作劳动制度。

但是,为时不久,共同体在组织上就发生严重冲突,幷因此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

同体的分裂给其倡导者欧文以沉重打击。

他从中得出这样的教训:如果群众未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完全新的环境下,共同体是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

当欧文看到共同体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时,就返回了英国,共同体也于1827年以失败而告终。

他在许多地方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尽管村内有欧文本人的投资,还有村内的各种实业,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实践注定与成功无缘。

案例二各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的“奴隶的生产力”,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奴隶的劳动是被迫的,是没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到封建社会,这种生产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自主耕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

新的“土地的生产力”和新的租种土地的生产方式成对产生出来。

地主和农民阶级成对产生出来,于是产生了新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机器的采用,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不能适应机器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大量雇佣工人的工厂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实际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在交换领域,工人不是奴隶,有“平等”“自由”的地位,但在生产领域,雇佣工人就是现代奴隶,除了维持必要生活的工资外,他的劳动象奴隶一样被资本家占有,这是社会运动在现代水平上向奴隶制的一种“复归”。

“工业经济生产力”与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对出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对出现。

案例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期间,长沙农村又兴起了一场人民公社运动。

1958年8月26日,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

9月中旬,郊区农村率先实现公社化,成立岳麓、东风、万年红三个人民公社。

到10月,长沙、望城、宁乡、浏阳四个县先后裁撤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共四十一个,完成公社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