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文章摘要:
教师把学生带入情景后,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景,让儿童感到“情景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
关键词:
情景、小鸟、依依惜别
正文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拟人体童话。
这篇童话讲述了鸟儿对树的真挚友情,字里行间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这是一篇每个人看了都会为之动容的一个童话。
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小鸟和树之间的友情是那么地真,在那种淡淡的忧伤当中又带着甜甜的希望。
片段一:
师:我们从树和鸟的分别中感受到他们依依惜别之情,这如此深厚的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他一下找到了两个天天。
天天给树唱歌,树是天天听着鸟儿唱。
什么叫做天天呢?
生:就是每天都在一起。
师:无论是细雨霏霏的日子,还是烈日炎炎的日子。
鸟儿都——,树呢?——师:从春到夏,鸟儿站在树枝上——,树呢?——
师:从夏到秋,鸟儿站在树枝上——,树呢?——
师:这悠扬的歌声啊,传递的是鸟和树之间的——(友谊)
师:鸟儿和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通过天天这么一个词,我们感受到了他们
之间的友情是如此的深厚,请大家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把鸟儿和树的友情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找到的这些关键的词语吧!“必须”、“还”、“一定”,多么普通的词语阿,但是,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友谊,我们却从中听到了鸟儿那重若千金般的承诺。
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有情感的。
尽管是这些最最普通的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
现在,可以来当一当这棵树,谁来做一做这只鸟儿呢?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树和鸟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
在进入情景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作品赋予的美,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而且促使儿童因美感而产生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
)
片段二:
春天又来了,鸟儿从南方飞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
师:这时候的鸟儿会想些什么?
这时候,他见到了树根,他问树根,立在这儿的哪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你觉得,此时的鸟儿会怎样的问树根呢?
生:他会很着急的问。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之间友谊是非常深厚的,找不到树她一定很着急。
师:你能不能着急的读一读鸟儿说的这句话呢?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着急。
师:它还可能怎样的问?
生:它还可能生气的问。
因为约好了在这儿,可是树不见了,鸟儿可能就会觉得别的鸟儿跟她唱歌。
生读。
师:鸟儿飞来找树,却找不到了,所以,他问树根。
树根回答——
师:鸟儿又一次起飞了,我这一次的飞写的比第一次大,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次鸟儿,经历了很多,一直都没有找到树。
所以,这一次的飞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师:鸟儿,那么柔弱的一只鸟儿,它从遥远的南方飞到了这里,来找他的好朋友。
他要到山谷里去,在这一路上,他可能会遇到暴风骤雨,她还可能会遇到——
生:他还可能会被猎人枪杀
生:它还可能会遇到野兽。
生:它还可能大的鸟欺负他。
生:他还可能身体太累,身体太虚弱。
生:它还可能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师:总之,它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他终于飞到了山谷里。
她碰到了大门,这时候,他会怎样的问大门?
生:他会非常担心的问,因为他知道山谷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厂,是锯木头的,他怕他的好朋友被锯断了。
师:你能不能担心的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担心。
生:它还可能很绝望的问。
他会想如果被送到伐木场,他的好朋友一定会被做成家具之类的东西。
师:村子,又一个遥远的地方,虽然已经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鸟儿一定要找到他的好朋友书。
在这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鸟儿的心中一定有一句话,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定要找到好朋友树。
无论他是树,还是被切成细条条儿的火柴,你能不能用屏幕上的这三组关联词中,任意一组,说一说,鸟儿的这句话是什么。
生:不管他怎么样,都要找他。
(指导学生把话说流畅。
)
生:不管树变成什么样,我都要找到他。
生:哪怕路途再艰险,我也要找到他。
生:只要树还活着,我就一定要找到他。
师:同学们,看屏幕,这时过去那棵苍翠的大火,可是此时,她已变成了那煤油灯里那微弱的灯火。
树变成了灯火,鸟儿还是那只鸟儿,但是地点却变成了,森林变成了煤油灯旁,歌没有变,还是去年的那只歌,但是,我想,去年的时候,它的曲调一定是欢快的,而今年,它的曲调却显得有那么一丝的悲伤。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感受一下,鸟儿和树曾经的形影相随的幸福,体会一下,在他们相见而见不成的时候,鸟儿心中的那种悲伤。
(分角色读)
(教师把学生带入情景后,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景,让儿童感到“情景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客观的教学情景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
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文本形象,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景”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
)
片段三:
师: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
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
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 “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读得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
能再读一次吗?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歌了,我已经完成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的踪迹,再为您唱歌。
师:这是他的心理话。
生:我会说,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的!
师: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个有感情的孩子。
生:小鸟第一次看见树,他会说: “怎么去年强壮的树,现在会变成这样?”
生:朋友,去年你如此强壮,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
生:他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说:“大树,我简直不敢相信,昔日你如此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
”最后大树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会再见到你。
生: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身前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深情地)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情景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教师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学习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
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探究的乐趣,也绝不仅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
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达到了一个比预期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