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因年代久远的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之很难,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有些教师也对它不十分重视,认为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其实,学习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一、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学习文言能更好地“知古”
汉代王充认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拘泥),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因此,我们在“知今”的同时要“知古”,“知古”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而文言文则是古代思想、文化、艺术、科学、历史等的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好文言文呢?若不学好文言文,就等于丢掉了了解“古”的工具,不了解“古”,就成了没有根基的漂泊者。
2、学好文言文,能更好地学习现代语文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
文言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现代汉语中的377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用字。
由此可见,学好文言文是学好现代语文的基础。
对中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论辩艺术、结构特色等都是我们作文的丰富营养。
二、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
既然学习文言文是必要且重要的,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转变角色
文言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
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由高高在上下到平等参与,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起到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⑴指导诵读。
文言文的诵读是文言学习的一个基础,教师在课堂内可做相应的示范朗读,读清句读,读准感情,可下到学生中去作适当的点拨。
⑵引导分析。
如:教学《六国论》时,可引导学生拟出结构图,以明确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上《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先分析兰芝的形象以示范,其他几个人物形象则让学生自主分析……总之,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关键句段进行讲解,授学生以渔,重视生生互动,导之即可。
⑶适当提升——“发隐”。
这里的“隐”,是指课文内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教师应将其明朗化,称之为“发隐”。
学生毕竟是学生,虽有课前的充分预习,也有自主的生生互动,聚集体之智慧,但其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能“尽知”。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适时的综合提升。
如:关键句的点拨、段或篇思想内容的的明确、篇章结构、语言艺术及其他……教师的这种提升,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要灵活处理教材
一篇选文,有难有易,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
⑴长文短教。
所谓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
长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瀪冗等弱势。
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须长文短教。
短教,重在“短”字上;“短”,又主要表现在选“点”上。
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例如:教学《祭十二郎文》,可抓住两个学习重点进行短教:一是祭文的体例特征,二是领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而后者又可选择一个代表段落(即“呜呼,其信然邪?……而寿者不可知矣”)进行重点分析即可。
其他文言知识,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点引的方法。
⑵难文浅教。
在高中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这类文言文被称之为难文。
有时,难文需“硬”教,因为难点不容忽视。
同时,对难文也必须想出好方法来浅教,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从预习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点……如:《逍遥游》这篇文章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庄子的代表作,可称之为难文。
它的“浅教”,笔者认为可用问题法进行处理。
设置相应的问题:A、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B、课文是如何说明其他万物(小至蜩,大至鹏鸟;低如凡夫俗子,高如神界仙人)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这样,理清了结构,内容的疏理也就容易多了。
⑶浅文细教。
浅文,一般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发挥空间。
教师可研究如何将浅文教得细一点、实一点、多一点。
可以艺术地细化朗读的层次,可以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可以深化课文的品读,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收集、补充等,丰富教学内容……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短小而生动,可以细教:把朗读和品味语言作为训练点,分析齐人的形象,从而把握寓意,体会孟子寓议论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
一个故事。
⑷适当激趣。
激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愿学的热情。
激趣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相关背景的介绍,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讨论……如:教《鸿门宴》时,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来激趣,课末可提出“从项羽不杀刘邦你看出了什么”、“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会怎样”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