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四季的色彩》是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这是一节以四季的色彩知识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赏析作品,引导学生表达感受的一节“欣赏评述”课。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这样写到:欣赏自然与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课要求学生在欣赏基础上完成一篇短文,这较之过去的欣赏是一次飞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学科的知识渗透,从诗词积累中感受到不同季节的景物与色彩变化。
2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从作者、色彩、题材、自主拟题等方面对四幅代表作进行分析,表达对四季色彩的认识与感受。
3、临摹名家作品或创作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评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四季和色彩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难点: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法(临摹或创作),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色综合学习
导入课题: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四时》节选---春景桃花隔岸红,夏日荷叶满池中,秋风丹桂香千里,冬雪寒梅伴老松。
让学生聆听之后并提问诗歌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四季色彩)
同学们,相信大家从一到四年级都学过很多诗词。
那能不能从你们的知识库中搜索出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词呢?
1.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
2.并用你们手中不同颜色的卡纸来表示所说的季节,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诗词,出示相关的季节图片,给予视觉上的冲击。
鼓励他们找出对景物的描写,说出对四季的感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学科迁移,从描写四季景色中的诗词意境中迁移到画作中的美术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赏析评述打下基础。
)
二、诗画连接一一对应
赛诗大会上,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
我们可以发现,面对五彩斑斓的四季,诗人用令人沉迷的诗词来描述,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一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表现了夏日胡恬静;一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展现了秋日的寂寥;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描绘了冬日的宁静。
而我们的画家呢,是用怎样的方法向我们展现如诗如画的四季的呢?
(设计意图:过渡语必须简洁且一语中的,直接过渡到主要的教学内容即作品赏析。
)
三、赏析评述畅谈感受
(一)教师出示四幅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整体感知作品。
(二)教师指导欣赏:比如《早春之路》(也可任选一副作品)
1.出示课件图片
2.引导赏析的角度:
①题目:《早春之路》
作家:(日本)东山魁夷(日本)
②色彩: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蓝、白、绿)
③题材: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树木、小路、草地)
④基本描述:首先描述画面的具体内容,其次畅谈自己对作品的具体感受。
3.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从作者、色彩(主色调)、题目、题材(景物)、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赏析。
(三)学生自主赏析
根据老师讲解的《早春之路》的赏析方法,给出明确具体的赏析要求,自主研究评述其他的三幅作品。
1. 《桦树林》
①作家:列维坦(俄国)
②色彩: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黄绿色)
③题材:主要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④基本描述(感受):
2.《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3.《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四)当学生发表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师生点评。
类型:师评,生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从教师的引导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
而在本节课就是学会从哪些角度赏析作品。
)
四、创作实践拓展延伸
1.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试着临摹一幅作品。
2. 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创作一幅能体现该季节色彩的作品。
板书设计:
四季的色彩
春淡绿蓝夏绿
秋黄红橙冬灰色白色黑色教学效果与反思:
1.学科渗透,知识迁移。
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学科的迁
移。
由于本课是欣赏评述课,所以以诗歌比赛的方法入手,既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又能为后面赏析打下感知基础。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的发挥为
主,以教师的引导为主。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但如果将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会更好地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3.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诗词,画画,口语,写作
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不足: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和点评要有针对性,同时应提高教
师语言的简洁和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