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请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评析这两种观点。
答案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 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 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原理) ②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看问题都存在片面性,犯了全盘 肯定或全盘否定的错误。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既有精华,像观 点二所讲;也有不少糟粕,如观点一所讲。(评析) ③正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 对待传统教育思想,分清精华和糟粕,把继承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做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
素养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 政治认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科学精神: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
公共参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文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易错点5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点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 化发展的方向。
相对稳定性 习俗 相对稳定性
现实生活
民族性
思想 积极
消极
精华
糟粕
必然要求 继承
必要前提
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易错点1 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 )
点拨: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 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 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易错点2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 )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 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要因时而变。
温馨提示: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对应训练
1.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
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
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代表作《乡愁》自创作以来在海内外广为传
诵,引起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共鸣。《乡愁》引起共鸣说明(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 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 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 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 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侧 重 点 不 同
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 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 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 的文化的不同之处
3.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 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对应训练
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
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
《中庸》《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
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
术支撑
自身
根本变革
思想运动
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
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对应训练
“低头族”,反映了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读者阅读 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报纸、刊物和书籍等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日渐萎缩。这意味着(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变革了文化传播方式 ②手机式阅读必定会逐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 ③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 ④阅读方式的变化对人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低头族”反映了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 读者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变革了 文化传播方式; ②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必定”会逐 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 ③符合题意,材料分析了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读者阅读方式和获取信 息的方式的变化,但同时传统的报纸、刊物和书籍等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 养的内容日渐萎缩,表明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阅读方式的变化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易错点3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 )
点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 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易错点4 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点拨: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 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立足实践,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文化传承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
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
正确方向
义”和封闭主义;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 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
5.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
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网络构建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1连. 传一统连文:化的继承的表现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如何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 涵 不 同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素
阐释
发展文化的措施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
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
发展方向
外部 盾运动(决
定性
因素)
大力发展生产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重 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
为文化发展提供技
要因素) 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
对应训练
3.有一位本土设计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重新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
图形字体。如图所示,如果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你认 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B.否定传统,独树一帜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 该设计师耗时两年重新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图形字体,这些图形字体将各 地方的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字体当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故A选项入选。B选项“否定传统”的表述错误。C、D选项与题意 不符。答案 A
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 )。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如何理解漫画中的观点?
提示:①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②对待传统文化 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传统文 化发展。
4.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认识
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 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 措施 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 (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
“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易错点拨
点拨矫正·走出误区
易错点1 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
易错点2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
易错点3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
易错点4 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易错点5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 发展方向。( )
易错点拨
点拨矫正·走出误区
创造
下列是人们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 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 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 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如“化民成俗,其必由 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 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
化塑造人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激发出人们的思乡情结和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乡愁》自创作 以来在海内外广为传诵,引起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共鸣,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 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说明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 的特点,至今仍发挥着作用,①③符合题意;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 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④颠倒了二者 的关系。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传统文化的影响
1.从传统文化自身看: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文 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 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