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四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四
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札记》 中毫不隐讳地说: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那 样,医生本人就无法体会患者的恶劣处境,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 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亦无法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体恤对方。
读至此,我唏嘘不已。没有比这种“角色亲历”更能对蒙昧的医学 现实有帮助的了。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乃多么重要的精 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白衣人永远不能绕过患者的痛苦而直 接楔入其躯体,他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 照见自己的生命,于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尔后,才能以最 彻底和刻不容缓的方式祛除这痛苦。托马斯的话给自己的岗位设定了一 种积极的难度,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进而从人文的角度更近地帮助医 学,提升其关怀质量。它催促白衣人: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 理性和庄严努力工作吧!因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病人之现实亦 即我们之现实,个体之命运即人类之命运。(选自《江河之殇》的大师。他讲了三十三个寓言故事, 大都与生命有关。他讲“郢人运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匠石的奇人, 将郢人涂在鼻尖上的白粉用斧子削去却不伤及郢人的鼻子。他还讲大司马 手下有个锻钩刀的人,锻出的每一把刀轻重一样不差分毫,“非钩无察” 方能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古代“挑战不可能”的奇人。同时庄子也讲生命 的另一面,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 那就活得太累了。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人可以在某一专门技艺上精益求 精,创造出奇迹;同时人更要明白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舍得放弃。遵循 常理和中道,这样就可以享受人生。
三、强化答题规范
1.答题模式 ①该词语(概念)是指……(稍大于原概念的中心语) ②该词语(概念)表面是说……实际是说…… ③该词语(概念)形象地(深刻地)表达了(阐述了)…… ④该词语(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2.答案组织的语言形式应与该词语的词性保持一致 如果所给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答案也要用相应的 短语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 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
3.借助主旨推测法 有些文本中的词语显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 出蛛丝马迹,关键还是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想或情绪的字句。 而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或“为什么用……一词”的词 语含义理解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还要从作者的观点、 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总的来说,理解层级的问题要本着由表面意思到深层意蕴、由抽象概念 到具体问题、由具象事物到思想提炼的思维方向,而全面把握文意,养 成概括每段大意的习惯依然是阅读理解的不二法宝。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 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 乐此不疲。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 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 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④庄子帮我找到了那一根要命的稻草。人生有追求,术业有专攻,就 能做出成绩,甚至“挑战不可能”;人生有得失,生有涯而知无涯,善待 生命,要学会放弃和舍得。在你放弃的许多“舍不得”里,必有一根将会 是“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⑤庄子早就告诉我们,那一根最后的稻草应该早早去掉。虽然我觉悟 晚了,也要做个明白人。我也用手机,也开微信,但我绝不让这小东西把 我变成“低头族”,人啊,就要珍惜“抬头”过日子。我也喜欢小摆设小 佩饰,但我绝不迷收藏,人啊,就要习惯“放下”朝前走。于是生活让我 有了新的发现,一个早上的阳光,都是让人欣喜的奇迹!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确定语境,精细阅读 理解词语含义题本质上是一种语境阅读,确定语境即阅读范围至关重要。 有的词语在段内的地位很重要,只要阅读该段即可确定其含义;有的词语, 蕴含了全文的主旨,此时就应该在全文范围内筛选、阅读。如何确定词语 的语境呢?一般而言,凡是该词语出现的地方,都是要阅读的范围。 一旦确定了语境范围,就要展开精细的阅读,要把这处文字真正读懂,把 能揭示该词语含义的最关键、最精要的文字圈点、提取出来。
③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弓弦,《挑战不可能》里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 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离去的那些人, 他们在某一个节点上,这根弦绷断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 话为人们所熟知,那么,谁能知道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也许每个逝去 的生命,最后那一根稻草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古人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
123
答案
3.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的“角色亲历”? 答案 医生最好能在自己的生病经历中真切体验做病人的感受;医生 对患者的痛苦要感同身受,在病人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角色 亲历”是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
123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极限也许只是一根草 叶延滨
二、用好三种方法 1.联系语境查找法 有些文本中考查的是重要概念的指代义,即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或指示 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我 们解题时,一般要联系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 “取近不取远”。在语境中解决问题是阅读理解的根本方法。
2.分析修辞理解法 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修辞手法组成具有深刻内涵的词语。理解这类词语 就需要做几个工作:首先辨析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不同的修 辞手法进行相应的阐释。运用比喻,就要找出本体、喻体,扣住“本体” 和“喻体”的关系,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即可;运用象征,就要 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运用反语,就要将褒贬互换;运用双关,就要注 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②这些极限挑战,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不是什 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凡是那种超越极限的话,比方说骗皇上高兴 的“万寿无疆”,比方说搞士兵卖命的“刀枪不入”,都是骗人的话。最 近几年,几位诗人出乎人意料地去世,让我感到,与“挑战不可能”展示 的生命张力相反,生命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脆弱和不堪一击。
(选自《谈关公文化的“义”》)
1.请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答案 汉代:自制自律,利他。唐代: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 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 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 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 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 首先,描述病人的低迷状态以及对白衣人的敬畏; 其次,阐述白衣人对病人应有的正确态度,批评部分白衣人缺乏良知 的粗鲁行为; 最后,希望白衣人能感同身受地呵护、体恤病人。
123
答案
2.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患者通常的心理状态有哪些。 答案 对自身疾病近乎无知,束手无策;自卑焦虑,意志力薄弱,自 贬人格;敬畏、巴结白衣人,对白衣人寄予莫大期求。
“弱势”在良知一方总能激起高尚的同情,但在另一情形下就不妙 了:一方正努力陈述痛苦,显露出求助的不安,同时不忘递上恭维;一 方则满脸冷漠,皱着眉头,一副轻描淡写、厌倦不耐的样子……很多时 候,这涉关“生死大计”的接见维持不了几分钟即草草收场,更像是个 照面。若患者不放心,巴望着多磨蹭会儿,白衣人便道:“先试试看再 说。”其实,这话大有玄机:此次诊断只是个演习,乃试验性的,他已 提前透支了一道权力——一次允许犯错误的机会。俨然一马虎士兵,从 未要求自己“一枪命中”,竟打算连射下去,直到命中。细想一下那些 粗鲁的医学行为,许多细节皆令人不寒而栗。
(选自《文汇报》,有刪节)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 第一层(第①段):由电视节目引出“人的极限”话题。 第二层(②~④段):提出“人的能力总有极限”的观点,并辩证分析 挑战创造和舍得放弃的关系。 第三层(第⑤段):收束全文,强调舍弃之后对人的生活意义。
456
答案
5.文中“最后一根稻草”“那一根要命的稻草”分别指什么?请简要 概括。 答案 (1)“最后一根稻草”指生命的压力、负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2)“那一根要命的稻草”指学会选择、舍得,善待生命。
456
答案
6.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 答案 (1)生命觉悟,应带着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2)生命的张力与脆弱并存; (3)既要有所追求,又能舍得放弃。
456
答案
问题直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常见题,考生对 此都做得不错,但也还存在着理解不准确、抓不住关键、表述不当 等问题。希望考生能在文本细读、真正读懂上下功夫,在答案表述 规范上下功夫。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 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 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 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 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
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作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 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 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 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 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 “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但是,接下来我们必须关注白衣人的态度。对于患者的弱势表现, 他是习以为常、漠然受之,还是引为不安、勿敢怠慢?在一名优秀的白 衣人那里,患者应被视作“合格”的生命,而非被贬低了的客体。甚至 患者更应被作为“重要人物”,赢得超常之重视。有良知的医生一定会 意识到:再去贬低一个已经贬低了自己的人,于心于职都是有罪的。同 时,他也定能谙悟:在患者这种可怜兮兮的表象下潜伏着一股惊人的力 量——一股难以抗拒的莫大的道义期冀和神圣诉求,它是如此震撼人心, 容不得犹豫躲闪,你必须照单领受并倾力以赴,不辜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