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18.10)姓名: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关系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特点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观点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意义(二)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2.夸大感觉和夸大概念的后果p.13专家点评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p.144.“二元论”的错误性p.15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物质性的原因2.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意义3.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因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专家点评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静止的含义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诡辩论p.32(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产生前提)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注意】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2.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p.36相关链接(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反映的对象(源泉):客观存在2.意识产生的途径:社会实践3.意识的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4.表达意识的概念p.37相关链接、专家点评5.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层面)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含义、重要性)2.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认识发展是无限的p.39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层面)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因)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因、表现)(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总的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具体要求]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1.实践的含义、构成、作用方式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原因:要素、过程)(2)能动性(表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的含义、历史性的含义)4.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5.错误的实践观点p.42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映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原因(2点):(2)获得认识的途径p.44相关链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产生]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工具]实践提供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发展。

(3)[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判断和推理),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认识的局限性(2)客观事物不足(3)检验标准(4)检验过程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从……,回……(2)认识的目的(3)实际意义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1.认识的含义、判断依据(符合说)2.真理的含义、最基本属性及原因3.方法论要求p.47(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含义)2.真理都是具体的(含义)3.方法论要求p.48(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1)含义[最后一句话](2)原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2.认识具有无限性(1)含义:(2)原因:认识对象、主体、基础3.认识具有上升性(1)含义(2)原因: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4.方法论要求p.49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1)含义(2)表现(三方面)(3)方法论要求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1)含义:(2)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原因?)(3)方法论要求(2点):4.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2)表现:(3)意义(4)方法论要求: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含义、地位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依赖、影响、转化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是整体,B是部分(将二者明确区分开来)②[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依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影响)——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求)③[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地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影响)——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求)(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2.系统优化的方法内容、总要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观)(一)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表现)【注意】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p.60专家点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表现)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表现)4.[原理]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发展的p.62(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p.632.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3.方法论要求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趋势)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含义、旧事物含义、判断标准(正确、错误)(2)新事物的特点:孕育、克服、汲取、增添、优越(3)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趋势(4)启示/结论: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原因:过程、地方、旧事物(2)启示/结论: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理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法①:对未来充满信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理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法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状态)1.量变的含义、特点、表现2.质变的含义、特点、表现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④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观)(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1)含义:相互吸引、相互联结(2)具体表现(两个方面):①依赖、依存;②贯通(渗透、包含)、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1)含义:排斥、对立(2)意义:4.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角度)(1)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斗争性角度: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3)同一性角度: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4)二者的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也就是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67]。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有没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分析、揭露矛盾;②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意义:2.矛盾特殊性——同不同?(1)含义:(2)方法论要求:(3)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2)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2.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3.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二)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2.地位3.方法论要求(及原因)(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辩证否定观1.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外力作用)2.特点:①是发展的环节;意义: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是联系的环节。

原因: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扬弃”内涵:(1)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2)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本质p.762.辨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源泉:社会实践)①破陈:关注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立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一、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内容p.87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87-88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884.实践的观点p.885.反对历史唯心主义p.86-87(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p.89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89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904.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地位、意义p.90(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过程、实现方式p.91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动力和解决方式p.9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动力和解决方式p.92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性质、根本目的、意义)p.92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唯物史观p.93(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体现?)2.人民群众的含义、主体部分p.93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原因、地位、意义p.93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表现(3点)p.94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表现(3点)p.94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2.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p.953.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地位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一、价值与价值观(一)人的价值1.价值的含义、特点2.人的价值的含义、标志、两大方面、产生原因、评价(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含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地位【注意】“和谐”是国家层面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大点、四小点)p.98(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