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02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三)其他认知相符理论
包括费斯廷格(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
海德(1958)和纽科姆(1961)的“平衡理 论”,海德和凯利(1967)等人提出并发展 起来的“归因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 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1856-1939)创始并由其追随者阿德勒 (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等的推 动而形成的。这个理论最初是在精神病治疗 中为分析病态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建立起 来的。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遇过人的自我状
态(P)和心理环境(E)两种力量相互作用 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为说明这一现象,勒温提出了一个行为公式: B=f(P,E)=f(PLS),即行为是环境与人 的函数,或说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
2.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群体 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 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团 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价值标准,因此会形成一 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个体的 动机和群体的目标混为一体,所以,引起群体变化 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去改 变个体要容易得多;只要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就 很难使个体放弃群体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掌握理论的意义:
第一,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
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可以对后续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 作用。 第三,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理论的评析争辩有助于推动开展各自的理论 性研究,同时也能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 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刺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强化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性潜力 “里比多”驱使人去追求快感。人在婴儿期是服从 快乐原则的;本能欲望常不为社会习俗、习惯、道 德、法律所相容,因此必须去适应现实,服从现实 原则。当本能欲望与规范发生冲突,本能欲望常被 压抑而成为被遗忘的“无意识”或称潜意识,潜伏 在深层中。它不能通过记忆被召唤到意识中来,表 现出抵抗,有时往往以梦的伪装形式再现,但它仍 对人发生影响,如表现为变态或失常行为。意识是 人类理智的作用,它寻求满足本能欲望冲动的途径, 并调节无意识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使人产 生正常人所具有的行为。
格式塔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
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 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 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心理物理 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 任何一种环境要引起人的行为反应,都必须 通过一种有组织的,通体相关的认知活动。 如果能知道一个人如何去领悟世界,也就有 助于了解那个人的行为。由于认知被看作是 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所以这个学派把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放在认知活动方面。
②假如信息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否定关系(如
老师反对打扮,即负向关系),这时信息所 表达的关系和人的原态度的情况存在不一致, 人就会体验到冲突、不安或不快。会从内部 产生动力驱使他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 ③人如果对两件事持有不同的态度,肯定一 个,否定另一个,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 它们之间却存在正向关系(如老师赞成打 扮),这种不一致同样也会使人感到不愉快。 人的内部动力也会去促使原态度发生改变。

联结理论是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与探讨社会 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一种依据。
二、模仿论
(一)代表人物:米勒、道拉德
(二)理论要点 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
的社会心理现象。 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 念来加以理解。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 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都可以通 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一)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二)理论要点 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 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 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系单位的 联合。故也叫联结理论。
1.桑代克的主要理论 桑代克进行了饿猫逃出迷龙实验,并提出动物学习 的三大规律。 (1)练习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就 得到加强.即使用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长期 不被使用就会削弱,即失用律。 (2)效果律。刺激引起反应时,若伴随满足状态, 联结则会加强;若伴随烦扰状态,则联结会削弱。 (3)准备律。当一个神经传导单元有了传导的准 备时,让其传导就产生满足,不让传导就产生烦扰, 如果神经传导单元没有传导的准备时,迫使它传导 就产生烦扰。

2.态度调整的特点:
①人调整自己的态度过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己并不 明确地意识到。 ②调整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三种变量因素(即个人 对信息源的态度,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以及对 信息源关于信息对象所作断言的态度)的方向(肯 定或否定),而且也涉及它们的强度。 ③各个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 对的强度成反比。因此一般不会去改变评价最强的 因素。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
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理论。 麦克盖尔(1960)首先提出认知相符的概念。 麦克盖尔认为认知相符是指人只要意识到自 己的信念、观点或态度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 矛盾,就会自发地去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 使之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学习目标】
1.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2.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新进展。 3.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4.符号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5.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由于事物 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 观点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 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理论产生于实践(实 验),并在为实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中得 到发展。但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深刻、更正 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 必须首先并始终去把握或探索其理论。
2.观察学习论相比经典的联结说的新进展 (1)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加以区分。 (2)发展了“强化”的概念。 3.班杜拉的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 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 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 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 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 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 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它们是交互决定 的。
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 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 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但在双方 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 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三)应用 由社会交换理论引出的人际相倚作用理论, 对策与决策研究、社会比较的探讨,引起了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一)代表人物:勒温 (二)理论要点 1.场论 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 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environment,由准物 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的心理环境)和P (person,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区域和 知觉运动区域组成的人)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 (psychological life space,简称PLS),这个空间是 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
(二)认知-感情相符理论 1.理论要点
“认知-感情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
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论说。人对他 人或事物的有关信息影响着对此人或事物产 生的情感。因情感改变而使认知有所改变, 是人倾向于减少平衡的一种措施。这种不平 衡是由于诱使感情变化而造成与原认知不相 符合而产生的。一旦感情发生变化,减少不 相符的压力就会导致各种认知上的变化。
1.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对信息的注意;
(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即转换成意
象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 强化,或仅需替代性强化; (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动作再现或 延迟性的动作再现; (4)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 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 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三)应用
社会学习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
影响。常被用来讨论与解决电视中的消极影 响的问题。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
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 (一)代表人物:霍曼斯 (二)理论要点 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 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与尽量少付出代 价、避免痛苦的倾向。

(二)后期理论
1.本能理论 认为人有生存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
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死亡本能——表现 为求杀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成为破坏、损 害、征服等侵犯倾向,当这种侵犯受到挫折 时,就表现为一种向内的自我谴责、自我惩 罚及自杀等自毁倾向。
2.人格结构的理论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或称伊特是由肉体提供能量并储存在无意 识中的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构成,它们不断发出 冲动要求。通过自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去找到对 象物。 (2)自我是意识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使人知道自己 具有认识现实并依据现实通过活动去满足欲望的能 力,而且也为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大力地 去对本我进行控制与压抑。
(一)一致性理论
“一致性理论”也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