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第一步整体把握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 B解析 诬:欺骗。
试题评点 该题所选四个实词,“堪”为120个常用实词之一;“诬”“御”“平”虽常见,但其义项并不常见,都需要用代入法结合语境判定。
“诬”解释为“诬蔑”属以今释古,从技巧上容易判断,但仍需放入语境中验证。
该题难度不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 B解析 A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
B 项都表示句中停顿。
C 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试题评点 该题所选四个虚词,除“之”外,其余三个相对较冷,近几年浙江卷很少涉及,重现率不高。
“也”作为语助词,都用于句中,表停顿,很容易判断。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 C解析C项表述不当。
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
试题评点这道题又回到了“赏析”重点上来。
四个选项分别“赏析”作者的见解、情感态度及行文特点,浙江卷特色鲜明。
不过,该题设误点仍放在“原因”上,“学校又严重不足”于文无据。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内容,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
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本文中的“也”“则”“者”“而”等。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试题评点做该题可先借助语言标志“也”“者”,可先行断开;再根据“闻与见焉者少”与“闻与见之博者”对称特点,又能断开两处。
容易断错的可能在“而从之”处,从文意看,此处应解释为“从他那里”,后面紧承“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则顺理成章。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奚重而不更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
(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
(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
试题评点 该题所译两句全为反问句,一长一短,考查的重点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多义词“胜”“患”“重”“更”须在语境中确定其义项;“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提前;“岂……哉”是固定的反问句。
第三步 模拟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 患:担心 B.其为致.天下之材 致:招致 C.其为道岂不约.且明 约:约束 D.信.于此 信:讲信用 答案 C解析 约:简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亦未见焉.盘盘焉,囷囷焉.B.⎩⎪⎨⎪⎧ 则数更法以.御之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 盖古人之.有庠有序不知东方之.既白 D.⎩⎪⎨⎪⎧则皆得行其.教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句末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 项连词,表目的/表承接。
D 项代词,他们的/代词,他。
3.翻译下列句子。
(1)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2)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
解析(1)“去”,距离;“卒”,终于;“岂……哉”,反问句式。
(2)“莫之与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
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
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
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
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
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
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
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