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作文关于成语的素材积累导读:本文三年级语文作文关于成语的素材积累,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牛的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chūshēngniúdúbùpàhǔ〖解释〗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犊不惧虎。
’”〖示例〗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
九牛一毫(毛)jiǔniúyīháo〖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
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出处〗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马面牛头mǎmiànniútóu〖解释〗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搏牛之虻bóniúzhīméng〖解释〗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对牛弹琴duìniútánqín〖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多如牛毛duōrúniúmáo〖解释〗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
形容极多。
〖出处〗《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放牛归马fàngniúguīmǎ〖解释〗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风马牛不相及fēngmǎniúbùxiāngjí〖解释〗风:走失;及:到。
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隔山买老牛géshānmǎilǎoniú〖解释〗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割(杀)鸡焉用牛刀gējīyānyòngniúdāo〖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汗牛充栋hànniúchōngdòng〖解释〗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马牛襟裾mǎniújīnjū〖解释〗襟、裾:泛指人的衣服。
马、牛穿着人衣。
比喻人不懂得礼节。
也比喻衣冠禽兽。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老牛舐犊lǎoniúshìdú〖解释〗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牵牛下井qiānniúxiàjǐng〖解释〗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负贩经商,登山涉水,吃烟人更是牵牛下井。
”牛刀小试niúdāoxiǎoshì〖解释〗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
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出处〗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泥牛入海níniúrùhǎi〖解释〗泥塑的牛掉到海里。
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nìngwéijīkǒu,bùwéiniúhòu〖解释〗牛后:牛的肛门。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庖丁解牛páodīngjiěniú〖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篇二】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jian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
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
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
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
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
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
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
’”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马革裹尸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马首是瞻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