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玲玲的画(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随文理解“懒洋洋”的意思,会用“懒洋洋”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爸爸和玲玲之间的对话,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爸爸和玲玲之间的对话,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难点: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玲玲的画》。
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强调“玲”的最后一笔千万不能掉。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引入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课文。
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要求:他要读对了,请你跟着读两遍;要是读错了,请你举手帮他读。
)
2.师:孩子们,你们真厉害,一个比一个读得好!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学生汇报)
3.师:是呀!看来有些事情并不像大家所看到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
(教师随机板书:坏事好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课文中的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用“——”画出坏事,用“~~”画出好事。
2.教师指名回答:坏事是什么?(麻烦事)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
⑴.谁愿意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⑵.玲玲为什么哭呢?(明天就要比赛了,自己好不容易画好的画弄脏了。
这可怎么办呢?)
⑶.如果你是玲玲,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很伤心,很着急。
)
⑷.好不容易画好的画在临睡前却弄脏了,怎么会不伤心呢?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句话,体会玲玲的伤心和着急。
(全班齐读)
3.好事又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
⑴.师:一等奖,多么优秀,多么开心呀!你得过一等奖吗?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谈体会。
)
⑵.玲玲的画也得了一等奖,玲玲会是什么心情?
⑶.让我们一起开心地读读这句话,把玲玲开心的语气读出来,有信心吗?
4.师:那么,爸爸和玲玲是怎样让坏事变成好事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5—9自然段。
5.师:爸爸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⑴从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遇到难题时不慌不乱,沉着冷静,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人。
)有一个词语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找找看!(课件强调“仔细地”)
⑵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爸爸的话?(读出爸爸的沉稳,教师先示范,同桌互相读。
)
⑶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6.师:玲玲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⑴玲玲“想了想”(变红色),玲玲在想什么?那把“想了想”去掉合适吗?
⑵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什么?(一只小花狗)
师: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请你用“懒洋洋”说一句话。
⑶你觉得玲玲的做法怎么样?
⑷玲玲这回满意了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满意地笑了)
7. 爸爸对玲玲的做法满意吗?(课件呈现第9自然段)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
(1)、爸爸说的这段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高兴的语气)
(2)、先指名读,再齐读。
(3)、读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
(4)、师小结:碰到问题,要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当堂背诵爸爸的话。
8. 分角色朗读5—9自然段。
⑴、教师读旁白,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和玲玲。
⑵、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和玲玲,其他学生读旁白。
(四)、指导书写“楼梯”。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玲玲在画画时遇到了不如意的事。
她在爸爸的引导下,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
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可利用课件呈现以下情境,询问学生该怎么办。
)
1.妈妈刚给我买的新衣服被钉子划了个口子。
2.家里雪白的墙壁被妹妹踩上脚印。
(六)、再次总结,深化主题。
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所以请大家记住一句话(课件出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