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简述对外国法人认许的程序。
答:对于外国法人的认许程序主要有:
外国法人认可,即内国对外国法人的法律人格的认许。
外国法人认可的方式有两种:
1、国际立法认可,即有关国家通过制定国际条约保证相互认可各自法人。
2、国内立法认可,即一国通过国内立法确定一些具体的方式认可外国法人。
国内立法认可又有如下3种方式:(1)一般认可,即内国对于外国法人,不问其属于何国,一般都加以认可。
(2)概括认可,即内国对属于某一外国之特定的法人概括地加以认可。
(3)特别认可,即内国对外国法人通过特别登记或批准程序加以认可。
外国法人一经内国认可,即表明该外国法人所具有的权利能力何行为能力在该内国得到确认,有资格并可以有效地在内国从事民商事活动,或者说外国可以在多大地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或者说外国法人在内国可以从事哪些民商事活动,不能从事哪些民商事活动,应受制于内国法的规定。
2.简述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答: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2分)一般地说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即构成涉外民事关系:(1分)①作为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各方均为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1分)②作为民事关系的客体或标的是位于外国的物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
为;(1分)③作为民事关系的内容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外国。
(1分)它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债权关系、涉外知识产权关系、涉外婚姻家庭关系和涉外遗产继承关系等。
(1分)
3.简述产生法律时际冲突的三种不同情况。
答:(1)法院地国的冲突规则发生了改变;(2分)
(2)冲突规则虽未变化但事实连结点发生了改变;(2分)
(3)冲突规则和连结点都未变化但是依该连结点指引作为准据法的某个国家的法律发生了改变。
(2分)
4.简述冲突规范概念、结构及性质。
答:(1)概念: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选择或法律适用规范是指定各种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哪一国法律作准据法的法律规范。
(2分)
(2)在结构上包括“范围”和“系属”两个部分,系属又分为“连接点”和“准据法”两个部分(1分)
冲突规范在性质上是一种间接规范,即它不直接规定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而是得依它的指定援用那个应适用的法律(准据法)来裁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2分)
5.简述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答:(1)意思自治要受本应支配合同的法律中的强行法的限制。
(2分)
(2)当事人的协议选择必须“善意”、“合法”。
(2分)
(3)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必须有合理的根据。
(2分)
6.简述国际礼让说的三原则的内容。
答:胡伯把荷兰礼让学派的思想加以系统化提出了以下三原则:
(1)任何主权者的法律必须在其境内行使约束其臣民但境外则无效;(2分)
(2)凡居住在其境内的人包括常住的与临时的都可视为主权者的臣民;(2分)
(3)每一国家的法律如已在其本国的领域内实施根据礼让行使主权权力者也应让它在自己境内保持其效力只要这样做不损害自己的主权权力及臣民的利益。
(2分)
7.简述外国法查明的方法及我国法律的规定。
答:主要有:(1)由当事人举证证明。
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和部分拉美国家采用这种做法;(1分)(2)法官依职权查明无须当事人举证。
这主要是把外国法看作法律的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意大利;(1分)
(3)法官依职权查明但当事人亦负有协助的义务。
德国、瑞士等国采用这种做法但更重视法院的调查。
(1分)
我国:《法律适用法》第十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
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
不能查明外国法律或者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8.简述物之所在地法适用的范围及例外。
答:物之所在地法一般适用于解决以下问题:
(1)动产与不动产的识别或区分;(0.5分)(2)物权的客体范围的确定;(0.5分)(3)物权的性质(或种类)和内容的确定;(1分)(4)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1分)(5)物权的保护方法。
(0.5分)
例外主要有:
(1)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关系;(1分)(2)船舶、飞行器等运输工具;(0.5分)(3)外国法人在白行终止或解散时其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也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1分)
9.简述反致产生的条件。
答:狭义的反致,是指对某一案件,法院按照自己的冲突规范本应适用外国法或外域法,而该外国法或外域法的冲突规范却指定此种法律关系应适用法院地法,结果该法院适用了法院地法。
产生条件:
1.审理案件的法院认为其冲突规范指向的某个外国法,即包括外国的实体法,也包括外国的冲突法。
2.在同一个民事案件中,相关国家的冲突规范规定不一致,具体区别在所制定的冲突规范的连结点不同。
3.对于某一涉外民事争议,法院地冲突规范最初指定适用的法律是外国法,而不是法院地法。
4.法院地法律接受反致制度。
10.简述连结点的法律意义。
答:1、从形式意义上看:连结点起到了桥梁或纽带、媒介的作用。
通过它将冲突规范范围所包含的法律关系与某一特定国家的实体法联系在一起;
2、从实质意义来看,能够作为纽带或媒介的连结点必须与该法律关系存在固有的内在联系,因而连结点反映了以其为纽带或媒介而确定的准据法与该准据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11.简述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
答:法律规避行为有四个构成要件:(1)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即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要规避该法律(1.5分)
(2)从规避的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法或禁止性的规定;(1.5分)
(3)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连结点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如改变国籍、住所或物之所在地等;(1.5分)
(4)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已经因该规避行为达到了对自己适用有利的法律的目的。
(1.5分)
12.简述识别的产生原因。
答:识别产生冲突的几种原因:
1.对于同一事实,不同国家的法律赋予它不同的法律性质,从而导致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
2.不同国家对同一问题规定的冲突规范具有不同的含义。
3.不同国家的法律把具有相同内容的法律问题划分到不同的法律部门中。
4.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不同,还会出现一国法律规定的制度或使用的法律概念在另一国的法律中没有规定的情况。
13.什么叫法律冲突?产生法律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答:法律冲突是指调整同一社会关系或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法律由于各自内容的差异和位价的高低而导致相互在效力上的抵触。
其产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各国承认外国人在内国享有平等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2.各国民商事主体之间存在着正常的民商事交往
3.各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
4.各国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商事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