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游戏教学法研究述评作者:田晓萌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20期摘要:游戏教学法是一种由语言教师引导,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交互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法意在让学生更加主动、热情地进行语言学习,以达到提升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基于汉语难懂难学的特点,我们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来提升汉语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者的畏难情绪。
本文就将对对外汉语教学法进行综述,从游戏与游戏教学法的定义、课堂游戏的类型以及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提升游戏教学法的认知度。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游戏教学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加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中。
但基于汉语这样一门较为难懂难学的语言,学生的畏难情绪可能成为汉语学习的普遍障碍。
因此,如何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以及“润物细无声”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以这一问题为导向,介绍“游戏教学法”这一第二语言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课堂游戏,在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交际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汉语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汉语。
一、游戏与游戏教学法曾健(2006)对游戏定义时,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
广义上的游戏是指二语或外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狭义上指在二语或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趣味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
我们所说的游戏教学法中的游戏一般是指狭义的游戏。
这些游戏一般具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清晰明了的规则,一定的竞争机制,用语限制,时间、备品、场所的设定以及游戏进行者认知水平和年龄限定等的特性[1]。
基于这种游戏之上的教学法就是游戏教学法。
对于游戏教学法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定论,学者们一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定义。
从教学方法角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是指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技能(王贺玲,2000),提升目的语交际能力而使用的教学法。
而从教学对象角度,游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热情与积极性的同时,将专业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并形成生动、形象的主观印象的一种教学法。
(张越2014,李雪2016,卢丹娜2015)我们认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对象都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而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都是合理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作为课堂游戏引导者的语言教师。
若课堂游戏没有教师的控制和管理,几乎不可能达到预计效果。
因此我们说,游戏教学法是一种由语言教师引导,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交互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法意在让学生更加主动、热情的进行语言学习,以达到提升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目的[2]。
二、游戏教学法的类型在对对外汉语课堂的游戏教学法进行分类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按教学内容划分(冯冬梅2004,曾健2006,邬鹏2012,周钰烨2013),按游戏形式划分(王贺玲2000,朱靓和梁亮2008,曾健2006,邬鹏2012,周钰烨2013)和按游戏实施时间划分(周钰烨2013)等等。
为方便汉语教师在课堂中的使用,下文将以教学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对对外汉语课堂游戏进行介绍,分成语音游戏、汉字游戏、词汇游戏、语法游戏和文化游戏。
1、语音游戏。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汉语语音由于包含声、韵、调等语音要素,因而对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
在初级阶段的语音学习中,语音练习多以模仿、齐读和大量机械性的训练为主,相对枯燥单调(邬鹏2012,马智2011)。
因此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入游戏教学法来减少学生语音学习的倦怠感。
卡片游戏是汉语语音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利用卡片完成多种语音练习。
比如:听声韵,举卡片(邬鹏2012),老师将声、韵母卡片打乱顺序发给学生,学生在听到声母或韵母后,将相应的卡片举起,若举错或漏举即算失败,最终决出游戏胜利者。
再比如:音节拼连(马玲、林丹丹2015,马智2011),老师随机给学生分发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卡片,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自由结合拼出正确音节。
除此之外还有绕口令等方法。
(马玲、林丹丹,2015)这些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拼音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游戏使语音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
2、汉字游戏。
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一项重要原因是汉语是以表意文字记录语言的系统,汉字的形体与拼音文字的大相径庭(邬鹏,2012)。
且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等特点给留学生学习汉字造成了巨大困难(郑俊模,2013)。
在汉字教学中,若抓住汉字特点,配合适当的汉字课堂游戏,将大大简化汉字难度,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3]。
首先,汉字部首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表意符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符号的表意特点对汉字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扩大汉字量。
例如:带“足”字旁的汉字都与脚有关,“口”字旁的汉字与都“嘴”有关等等(马智2011,郑俊模2013)。
而根据汉字的部件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来进行汉字拼合。
学生将拆开来的偏旁部件进行重新拼凑,以此熟悉汉字的部件位置和组合框架(马智2011,王娜2014)。
最后,依照汉字的造字与演变,象形成分占了重要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字的绘画要素,让学生看画识字,通过联想和想象记忆汉字。
(郑俊模2013,刘芳2014)3、词汇游戏。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学习者对词汇量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了其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但汉语词汇规模庞大且近义词繁多,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辨清词义,提升汉语水平。
具象优于抽象,在教学中将汉语词汇与现实实物关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王岩2013,马智2011,屠莎莎2013,郑淏尹2012)。
学生将教师提供的实物用汉语词汇说出来或写出来,提升语言与现实的联系。
“猜词”游戏也是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一人表演或描述,其他人据此猜出相应的词语,提升课堂的互动配合(冯冬梅2004)。
除此之外,“联想”可以提升旧词的重现率,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词语(冯冬梅2004,鄔鹏2012)。
教师可以给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这个主题下尽可能地联想相关词汇,帮助学生提取大脑中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词汇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强化和归纳,一方面帮助教师检验游戏成果,巩固游戏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强化所学知识,丰富学习方法。
(冯冬梅2004,马智2011)4、语法游戏。
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也是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坚持以实用的语用交际为主,而不非过分强调语法规则。
游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自然接触并掌握实际的语用规则,消解和弱化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畏难情绪,使语法规则能够被学生“自然习得”。
(朱靓、梁亮,2008)常见的语法教学游戏有角色扮演和趣味造句两种。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当中充任角色,练习对话(冯冬梅2004,马智2011,郑淏尹2012)。
而趣味造句则是指根据重要句型,进行随机的有趣的造句。
(邬鹏2012,郑淏尹2012)例如“吗”字句,先选定一名学生写下一个词语,然后由其他同学按序用“吗”字问句提问与该词相关的问题,选定的同学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由此获得相关信息。
最后由提问者猜想纸上的词语,直到猜对为止。
5、文化游戏。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一直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兼顾到当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通过游戏教学法模拟文化环境有助于两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在知识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饮食、建筑、旅游、节日、文字、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王岩2013),也可以通过实践型的剪纸体验,绘画京剧脸谱等方式感受动手文化的乐趣(郑俊模2013)。
在交际文化方面,我们则可以让留学生深入情境,感悟汉语的深层含义。
例如模拟在中国做客、购买东西等场景,让学生模仿中国人的口吻和会话习惯,感受交际文化,提升交际能力(王岩2013,郑淏尹2012)。
三、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课堂游戏可以帮助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但是若不注意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也会弄巧成拙,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游戏教学法时,教师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1、针对性。
游戏教学法的针对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二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对象方面,选择课堂游戏时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国别、年龄、性格特点、汉语水平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4-6]。
(王娜2014,马玲、林丹丹2015,张越2014)尤其是学习者的年龄,若选择过于幼稚的游戏给成年人,或者反过来选择过于晦涩的游戏给青少年,都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影响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周钰烨2013,邹鹏2012,郑淏尹2012)。
在设计课堂游戏时应当充分考虑汉语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与汉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屠莎莎 2013,周钰烨2013)除此,教师应该明确一点,课堂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转化为游戏教学,否则就曲解了游戏教学的本意(卢丹娜,2015)。
2、趣味性。
语言学习常常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难度较高的汉语学习更是如此。
吕必松(1996)曾指出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
若仅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若通过趣味的游戏教学法则可以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
这种趣味主要表现在教师要通过插入适当的课堂游戏丰富教学活动,使得课堂环境变得轻松愉快,富有动态变化性。
(卢丹娜2015,周钰烨2013)同时,也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龚怡萍2015,周钰烨2013,郑淏尹2012)。
需要注意的是,“乐”的选择要针对“教”的目的而进行。
课堂游戏不是为了“玩”而“玩”,而是为了“学”而“玩”。
若一味的追求“玩”的趣味,本末倒置,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马智2011,张越2014,王欢2014)3、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就是对课堂游戏的“量”的控制。
这种“量”一是体现在课堂游戏的数量和所占时间的长短上;二是指同一游戏在不同时间出现的量,即频率。
在时间和数量上,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好游戏开展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开展。
(张越2014,刘颖2012,屠莎莎2013)同时游戏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倦怠,失去游戏的新意。
(刘颖,2012)在频率上,同一个游戏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