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三)艺术的功用性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奥古斯丁从道德和宗教信 仰的角度对艺术的功能加以肯定。
1、道德角度 奥古斯丁坚持情感必须服从于理智,艺术的手段必须
服从于信仰的内容与目标,强调艺术应该有利于道德的教 化和对上帝的信仰。
2、宗教角度
他强调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在于服务于教 会,比如诗歌、音乐,都要为教会的礼拜、传教等服务。
第二节 阿奎那
(三)评价
阿奎那对诗歌等艺术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不重视,以 今天的观点来看或许是落后的,而在中世纪则是普遍的。
由于中世纪的人是在神学范畴中看待和谈论诗歌,就 不免使诗歌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始于柏拉图而在中世纪进 一步发展的神秘主义及其诗学,播下了一粒种子,它的结 果就是后来美学上的直觉主义,诗学上的灵感论。
第二节 阿奎那
一、释经四义
(一)释经的发展脉络
释经可以说是与基督教的诞生同时产生的。从教父时 代形成的系统神学到经院哲学的鸿篇巨著,这些神学著作 都是基于对《圣经》的阐释,都是为了对《圣经》进行阐 释,是一种自觉的阐释。
18世纪在西方发展和兴盛起来的阐释学就源于对经文 的解释和文献考证。而20世纪西方学界对《圣经》文学性 的研究热情,使隐喻、象征、语言的多义性等备受关注。
阿奎那受到奥古斯丁等人的影响,承认自然理性(知 识)之上还有更高的学问——受神默示的学问(智慧的言 语)。但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阿奎那又强调人的理 性的重要。
2、释经四义
阿奎那认为《圣经》词语都有字面义(历史义)和精 神义,其中精神义又可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三种。 意义的多重性不会使《圣经》意义本身和论证的力量被误 解、混淆和破坏,因为三种精神义“基于字面义,以字面 义为先决条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人的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阿奎那认为,感觉是审美愉悦的基础,但外部的感官 感觉只有在理智的参与下,只有与人的精神能力相联,才 能产生审美愉悦。
【视觉】
阿奎那特别强调视觉,因为视觉最具有精神性,更为 敏锐,更能洞察事物间的差异。阿奎那在谈论视觉时,有 时用“理解”一词,有时用“视觉”一词,因为视觉就是 判断力、理解力的一部分。而视觉的基本要素是色彩,这 也许正是阿奎那将明晰设为美的三个条件之一并讨论光的 原因。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
1、奥古斯丁重视内省的价值,注重内在美,认为内省 既是发现真理的手段,又是净化道德的条件,内在美是根 本。
2、他认为世俗的、感性的美根源于上帝的至美,创造 或追求外界的美应从这至美中取得审美的法则,把至美至 善作为根本目标和创造依据。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三、评价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艺术的真实性
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艺术作品的虚构问题与宗教 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诚始终构成一种张力。
1、奥古斯丁的文艺观:艺术亵渎上帝,诉诸情感,毒害心 灵,是认识和热爱上帝的障碍。但是他认为,艺术是允许 虚构的,艺术的欺骗不是真正的欺骗。
2、文艺观的转变:在改信基督教以后,他谴责艺术的虚构, 倡导建立检查制度,把诗视为虚假的、不必要的和堕落的, 完全从宗教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艺作品。奥古斯丁对于艺 术的形式并没有彻底否定,他更加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艺术 形式本身。
概述
五、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的重要代表; (托名)狄奥尼修斯; 波纳文杜拉、大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中期的重要代表。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生活的时代正 值罗马帝国衰亡期。
奥古斯丁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以 下著作中:《论美与适宜》(已佚失 )、《论音乐》《忏悔录》《上帝之 城》。另外,在《论秩序》《论宗教 的本质》《论自由意志》中也有关于 美和文学艺术的论述。
整一作为事物完整的规定性,与善相通;作为具象的 审美尺度,与比例相连。比例,作为完备、均匀、适度的 规定性,体现着上帝赋予的整一与完善。有了完善,事物 之间、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获得 可感的量的和谐关系。使人感觉到美的感性的和谐,如悦 耳的音乐、美丽的人体,就是超验的完善的体现。明晰的 色彩具体可见,而它所以是美的,在于它能够照亮事物, 使之生动可辨,这正是上帝以“光”的形式显现的结果。
(1)世界美和神性美构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核心。
奥古斯丁从基于数的秩序、尺度、比例与和谐等角度 考察善的和美的事物,他认为艺术的规则和美的规则是一 致的,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征。
(2)物质美、世界美低于神性美,即上帝之美。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具有 了上帝赋予它们的节奏、尺寸、比例与和谐。美由建立在 数字基础上的形象或关系组成,呈现在可感世界中的美是 更高的、不变的神圣理性的象征和反映。而对于无形的上 帝之美,即神性美的感知,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 照的。
概述
四、中世纪文论的特点
(一)在神学信仰的范畴内谈论文学艺术,却对实际的文 学艺术创造本身,尤其是民间创造很少加以关注。 (二)信仰至上,强调超验的真、精神的美,论证上帝的 美高于一切,普遍认为一切文艺表现和事物形象都是象征 性或寓言性的,背后都隐藏着奥秘的意义。 (三)把诗歌、音乐等视为和修辞学、机械技艺等一样的 技艺。作为人工产品,作为一种技艺,文艺的价值在于效 用和目的。
度首先注意到并谈论了象征问题。 (2)内容
世界美、物质美是神性美的映像,虽然较之永恒的、 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性美而言,它们是短暂的、相对的 美;
但它们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其一,因为它们是上帝的 创造物;其二,它们的美是作为一种象征而非自身获得的 。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艺术的真实性与公用性
(一)艺术观
2、阿奎那把包括诗歌等在内的艺术,视为按照某种方法、 规则进行的制作,制作本身与情感、与美没有关系,而与 效用(目的)相关。
3、艺术既然是制作,判断艺术作品的标准,即制作的好坏 优劣,在于制作的效果、作品的效用,而不在制作者。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艺术模仿自然
阿奎那认为艺术不是直接模仿自然现象,而是模仿自 然活动方式。艺术家头脑中的理念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某 种先在的形式(谈到上帝的时候,阿奎那才承认并强调这 种先在性及其神秘性),而是将物质与形式结合起来的一 种行为。另外,艺术源于艺术家的理念,而艺术家及其理 念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艺术家的行为,实际上是模仿上帝 创造自然的活动,犹如学生模仿老师。
奥古斯丁把上帝作为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性美的角 度,从信仰及其道德要求角度思考文学艺术问题。他关于 上帝美、精神美和世界美的思想,关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 关系,关于象征、文艺的形式、文艺的真实性与社会功用 等问题的论述,既奠定了中世纪文艺观的基础,也影响了 后世的文艺思想与文学评论。
第二节 阿奎那
阿奎那
西方文学理论
中世纪文论
概述
一、时代背景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标志着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史称中世纪(5世纪—15世纪)。
欧洲中世纪的突出特征是,基督教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占据统治地位。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基督教不仅仅是思想上必须 信仰的宗教,也是生活中必须从属的组织。
概述
二、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主要有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
城市文学等。 【教会文学】如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 奇迹剧”和“神秘剧”等; 【英雄史诗】如《贝奥武夫》《罗兰之歌》等; 【骑士文学】出现在11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壮大而兴盛 ,如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等; 【城市文学】在11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出现而产生,如以 列那狐为共同主人公的系列韵文故事等。
托马斯·阿奎那(?-1274)诞生于意大利阿奎那城附 近的一个古老城堡洛卡塞卡。
阿奎那的部著名著作:《彼得·伦巴德〈箴言录〉注疏 》《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文艺观散见于他的神学著作中(以 《神学大全》为主),是他的神学体系的一部分。从“ 释经”(即阐释《圣经》)的角度,阿奎那论述了语言 的多义性以及想象、寓意、象征等近现代文学艺术理论 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