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鸡管理

蛋鸡管理

商品蛋鸡饲养管理及饲料加工对蛋品安全的影响袁正东(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家禽业从起初的传统庭院式的家庭饲养发展为规模化、集约化饲养,饲养数量每年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产品数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多,改变了初级发展阶段的产品短缺局面。

但由于生产场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适用程度、生产规范执行情况方面的差异,蛋品质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的消费者群体中形成了无公害鸡蛋就是挑选后装入包装盒中的鸡蛋,还有的消费者误认为无公害鸡蛋就是在普通蛋鸡的饲料中加入是蛋黄颜色变深的物质,即:蛋黄颜色深的鸡蛋就是无公害鸡蛋(或是好鸡蛋)等等。

事实上,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从概念上曲解了无公害鸡蛋。

确保蛋品品质、杜绝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品种选择到日常饲养管理,从饲料营养到环境控制,从鸡群健康控制到鸡蛋产后处理及贮存农业部均有严格的规范,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及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消除蛋品安全隐患做一系统介绍。

1 环境控制技术1.1 鸡舍外部环境质量要求1.1.1 鸡场场址的选择鸡场场址以地势较高、容易排水的平坦或稍有向阳坡度的平地最为理想。

场地土壤要求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污染,透气透水性能良好,能保持场地干燥。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并符合GB5749要求。

周围环境安静,远离闹市区和重工业区。

提倡分散建场,不宜搞密集小区养殖。

鸡场位置避免在低洼潮湿地和山坳凹处。

如选择坡地,其坡度以不超过10%为宜,否则将不便管理或增加投资。

排水沟应低于道路,并尽量做到硬处理(如砖、水泥构造)。

可有效控制污水渗漏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鸡舍选择不仅要在整个地区的上风头,并与村庄及主干道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要考虑周围地块内庄稼、蔬菜等喷药时对蛋鸡的影响。

1.1.2 有害物质的检查检查场地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建场之前,应了解以往当地施用的农药、化肥及兽药的有关情况(如滴滴涕、乐果、克球粉等化学药品),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土壤中有害物质会对饲养场的水源造成污染。

1.1.3 建筑材料的选择鸡舍建筑材料选择应谨慎。

确保不使用工业废弃材料,特别是化工、药厂等的废弃材料。

使用的建筑木材不要用化学药物处理(如枕木、人工合成板材等)。

1.1.4 鸡舍间距的控制鸡舍间距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满足防疫、排污、防火三方面的要求,一般区内间距为房屋高度的3-5倍,区间间距为房屋高度的8-10倍,采用“全进全出”制的封闭鸡舍间距还可适当缩小。

1.1.5 水、电及其它水源、电源要充足、稳定,运输饲料、产品要方便;便于防疫和防止其他自然损害,要避免环境污染,同时也要防止鸡场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1.2 鸡舍内部环境质量要求鸡舍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的含量等因素。

鸡舍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房舍类型、建筑结构、鸡通风、加热、降温等因素。

为保证鸡群的健康,鸡舍多采用密闭舍。

在保证鸡只生存及生产需要理想温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良好的通风,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为确保舍内温度的需要,可采用锅炉集中供暖,通过温控电磁阀调节热水的供应量逐渐调节散热片的散热量,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的渐变。

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于连续均衡生产的企业。

此外,饲料传送过程中扬起的粉尘、饮水系统漏水、对鸡舍内空气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

夏季,饮水系统漏水导致鸡粪含水量过高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环境控制工艺都应满足下列要求:为鸡只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和氧气;提供达到理想产蛋成绩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增加舍饲密度,降低单位产品折旧费用分摊;消除有害气体,减少致病微生物;为饲养者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减缓鸡舍设备的老化。

要根据气候状况和经济条件选定房舍类型和建筑材料,力求造价合理;尽可能将生产用电力消耗降至最低;尽可能减少加热或制冷设备的投入;尽可能减少清洁房舍的人力投入;污水排放和粪便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等。

2 生产工艺各生产环节的管理2.1 育雏育成阶段管理技术2.1.1 仔细挑选健康雏鸡雏鸡健康是蛋鸡生产的基础.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的使用。

生产中要从可靠的种鸡孵化场选购品种优良、纯正、种鸡群没有发生过疫病的商品雏鸡,并按生产计划安排好进雏时间和数量。

同时,要掌握雏鸡挑选的要领:雏鸡须孵自52-65 g重的种蛋,对过小或过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必须单独饲养,同一批雏鸡应来源于同一父母代鸡群;雏鸡羽毛良好,清洁而有光泽;雏鸡脐部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肿胀,不残留黑线,肛门周围羽毛干爽;眼睛圆而明亮,站立姿势正常.行动机敏、活泼,握在手中挣扎有力,淘汰拐腿、歪头、眼睛有缺陷或交叉嘴的雏鸡;鸡爪光亮如蜡,不呈干燥脆弱状:雏鸡出壳时间在孵化20.5-21天之间。

2.1.2 平均体重与饲喂量应根据鸡群的体重标准给予合理的投料,平均体重的基本要求是达标,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有时因饲养条件和早期频繁的免疫应激的原因,早期体重达不到提供的体重标准,但一般要求在6-8周龄时必需达到要求,最迟不超过10周龄。

当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时,应增加投料量,增加的标准是体重与标准相比低1%,则增加1g饲料,但总的增加量不能超过下一周龄的投料标准量;但平均体重高于标准时,维持现有的投料量至体重接近标准是在按照当时日龄的标准增加投料量。

切记:育雏育成阶段绝对不能减少投料量。

否则会导致小母鸡的发育不良及均匀度的下降。

2.1.3 均匀度与饲喂量均匀度一般要求在85%以上,同体重的平均重一样,早期就应注意鸡群的均匀度。

因为早期的均匀度对后期的均匀度有较大影响,早期不注意均匀度,随着鸡龄的增加,均匀度会越来越差,到后期纠正时,会使大部分鸡的生长规律尤其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受到影响。

均匀度差与饲养拥挤、疾病、断喙不当或营养摄入不当有关。

均匀度低于70%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分群措施,分群后根据上一小节的方法投料,使鸡群尽快达到理想的均匀度水平。

2.1.4 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涉及每日必做的工作及阶段性工作。

每日工作包括:(1)喂料:育雏期每天喂料3-6次,育成期每天喂料2-3次。

(2)每天清洗饮水器或水槽,保持清洁。

(3)检查温度和湿度是否符合鸡的要求。

(4)检查鸡群健康状况,体弱、有病、死亡的鸡及时拣出淘汰。

(5)及时清粪,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有害气体指标:[NH3]≤20ppm,[H2S]≤10ppm, [CO2]≤0.15%。

(6)每日做好工作记录,包括鸡群动态、饲料消耗、免疫、投药、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等情况。

阶段性工作包括:(1)初饮:一日龄雏鸡的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

因出雏后大量消耗体内水分,所以应先饮水后开食,有利于肠道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出粪便,增进食欲和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仅提供充足的饮水还不够,必须保证每只雏鸡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饮到水,如果有些鸡没有靠上饮水器,应增加饮水器的数量,并适当加大光照强度。

最初15小时内的饮水可喂以8%的葡萄糖或蔗糖溶液,同时加抗生素、多维或电解质营养液,可获得良好效果。

在第一周时应让雏鸡随时能饮用到冷却至室温的新鲜开水,一周后可直接饮用自来水。

(2)开食:一般初饮后3小时即可让雏鸡开食。

开食用的配合料可在料上面撒一层玉米碎粒,按每百只雏鸡450克配合料,加玉米碎粒450-750克,这有助于防止饲料粘嘴和因蛋白质过高使尿酸盐存积而糊住肛门。

头三天喂料次数多一些,一般为6-8次,以后逐渐减少,6周龄时喂4次即可。

(3)断喙:断喙的时间在1-12周龄均可进行,一般在7-10日龄进行。

应选用适宜的断喙器,烧灼时间为2.5-3.0秒,不能太快,否则会造成止血不完全。

断喙长度应切去上喙的1/2,下喙的2/3。

在断喙前后两天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主要为Vc、Vk),断喙后料桶或料槽中的饲料应有一定的厚度,以方便鸡的采食。

(4)免疫接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及鸡群状况进行。

2.1.5 育雏育成阶段的体重控制技术蛋鸡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体重和育成期(尤其是16周龄)的均匀度影响其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育成期控制体重可保证蛋鸡性成熟时体况良好,不至于沉积多余的脂肪而影响此后的生产性能。

有效控制体重的关键阶段是3-15周龄,一般雏鸡的均匀度为80%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加会有所降低,15周龄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此时的均匀度不低于75%就可以了,当均匀度低于70%时就应考虑实施分群饲养,分群后的大鸡(体重超标20%以上)应增加限制饲喂的强度,但必须保证每周的增重不低于80-120克,这样才可满足生殖系统发育的需要;否则,通过调整饲料即可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提高均匀度的主要方法就是依据鸡群的生长发育规律,搞好鸡群的体重控制。

提高鸡群均匀度是保证蛋重均匀度的关键,具体方法主要有:提高上一代次种鸡群的均匀度,或通过筛选提高所购种蛋的均匀度,或对购进种雏通过测定,淘汰部分过小或明显过大的个体或适当分群,以提高整个鸡群的初始均匀度。

育雏期的体重及其均匀度控制方案是蛋鸡群均匀度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育雏期如果蛋鸡有一个良好的体重及均匀度作为基础,蛋鸡生产就会事半功倍。

具体方法有:根据品种标准制定每一阶段的目标体重及均匀度;设计可及时调整的饲喂程序,使雏鸡在各个阶段体重均达标。

育成期良好的体重及均匀度控制方案对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育成期饲养方案中,限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限饲的另一个结果是会造成鸡群的抢食从而使健壮的鸡更健壮而弱小的鸡更弱小。

因此,在限饲的同时,应适时分群。

然后使用不同的饲喂方案,以提高整个鸡群的均匀度。

控制鸡群适时开产会使蛋鸡生产阶段的均匀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开产过早会有一部分蛋鸡尚未达体成熟而开产,这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发育使而之体重过轻;如果开产过迟,则一部分蛋鸡可能会积累过多脂肪而导致体重过大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母鸡因其遗传特征会过量采食而导致体重过大、过肥。

超重会使染色体畸变、繁殖紊乱的发生率提高,最终降低产蛋率。

可见开产过早过晚都会降低产蛋种鸡群的均匀度,因而进一步影响其生产性能。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体重及均匀度控制方案正确实施的保证,其主要内容有:混合均匀的优质全价饲料及其合理饲喂;良好的鸡舍环境控制;合适的免疫接种程序;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案。

2.2 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2.2.1 产蛋期的饲养管理产蛋期每天喂料2-3次,可根据不同品种蛋鸡的需要进行合理饲喂。

产蛋阶段采用四种饲料配方,即18周龄-5%的产蛋率,5%的产蛋率-42周龄,42周龄以后及高温季节配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