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理想非常美好
现实出乎意料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村减小生产单位、恢复自留地和市场贸易、停办集体食堂, 城市调整计划指标;
②196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文革之前取得了一系列经 济和科技成就;
③隐患是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文革浩劫 ①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严重损失; ②经济影响: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
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在革命胜利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 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大跃进”本来是 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 上没有、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罕见、能使世界震 惊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新 纪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 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 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 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 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 总和。
——李先念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末粮食产量变化
单位:亿斤
6411
6000
3278 2200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道路曲折,成就巨大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 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 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 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评价:
①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 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 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 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900
4000
3400
2870
3400
4800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1978年 1980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3.“一五”计划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之间是何关系? 4.为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经济建设的大手笔
“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 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 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知识应用
1.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2.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 行赎买政策的依据。 3.结合下列图表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项目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商品零售额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92.9% 100% 95.8%
私有制经济 7.1% - 4.2%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特点:
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②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通过计划体制;
4、成果:
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了民族工业近百年来“后天畸 形”的局面,进一步说明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临崩溃,据估计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
之交臂。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期间的 “放卫星”宣传画 大跃进期间的粮食“放卫星”宣传画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1.农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是否真的欢迎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2.改造是否真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3.“十六大”提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应该如何 审视三大改造这段历史?
2、过程: ①农业:53年普遍建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
初级农业合作社,55年出现兴办高级合作社高潮; ②手工业:以合作社的形式,从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到一次性合作化高潮;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初级是
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高级是实行赎买政策,进 行公私合营。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②195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2、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火红的年代,离不开伟大的人民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经济建设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要用经济的方 法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照搬;
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②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社
乡镇企业
会
十
的发展
主
一
义
届
市
三
场
中
经
全
济
会
城市经济
国有企
体
体制改革
业改革
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 2、召开:1978年底北京 3、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第11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岳麓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