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赛辩词整理

辩论赛辩词整理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竞”还是“和”“和”方一辩立论陈词:主席,各位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优于“竞”,“道胜”为孙子兵法的终极目标,“全胜”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所以我就以“全胜”以及“道胜”作我的论述。

“道胜”里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导,胜在无形”。

这里的“道”,是德而不是力,强调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我们讲的“道”,指的是王道而非霸道,是中道而非偏道。

而“道胜”思想的另外一个重点,讲的是非战。

孙子认为,我们应该以策略联盟的“和”取代“竞”,在未战之前,取得无形的胜利。

在《谋攻篇》中,孙子提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些字句一再强调“全”的概念,但这个“全”的概念不单单是我方的“全”,也是希望敌方的“全”。

那如何使我方“全”,敌方也“全”呢?这就是要以“来”取代“竞”。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我们应以高层次的“伐谋”、“伐交”,也就是“和”的方式来取代“伐兵”、“攻城”,也就是“竞”的毁灭性后果。

孙子的“全胜”力争以“和”来取代“竞”,达到双赢,达到更高的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来说,1949年到1979年之间,两岸对峙以竞争的方式,这造成的什么了结果……我来告诉大家,造成了三痛,这三痛是哪三痛呢?第一痛为家庭痛,第二痛为社会痛,第三痛为国家痛。

那什么是家庭痛呢?这段期间内,两岸征战连连,使得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谓人间之惨剧,这为家庭痛;那什么是社会痛呢?两岸统独之争造成族群分裂,阶级斗争,这为社会痛;那,什么又是国家痛呢?由于两岸对峙,开始了军备竞赛,使得许多资源遭到排挤,而我们的经济建设停滞,这为国家痛。

但近年来,两岸打破隔离,以“和”为立足点,以筹全胜。

这方面可以从经济面、交通面以及的教育面来跟大家做一下阐述:经济面,两岸近年签订了ECFA,因为签订ECFA 增强了两岸的经济交往,提高了两岸的经济效益;在交通面,以大三通为例,2008年两岸签订了大三通后,使得许多交通成本减低,使两岸的GDP、出口量大幅上升;在教育面,两岸近年来积极投入两岸的学术交流,包含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例如台湾学生可以学习大陆学生的勤奋努力,而大陆学生可以学习台湾学生的创意思考,借由互相学习、截长补短长,共创双赢。

故我方坚信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优于“竞”。

谢谢大家。

“竞”方一辩立论陈词: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提到“取代竞争”,有失偏颇。

对方也提到“如今海峡两岸友好交流、友好发展、友好竞争”,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我们才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才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更好的竞争、更好的发展,对方辩友怎么能说要取代竞争呢?还有,对反方辩友在提到“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主张不要竞争,非战”,我方则不认为。

竞争的极致是对抗,对抗的极致是战争,《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和历史上所有兵书一样,目的在于揭示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实践。

更可贵的是,它将这一规律上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基于此,我方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竞”而不是“和”。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来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第一,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孙子兵法》的产生正是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需求,孙子所处的是中国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战争不断,《孙子兵法》十三篇正是为了要克敌制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说:“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

”一语道出了孙武著书的真实目的。

在得到重用后,他谋定后动,精国整兵,终于实现了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的战略目标,成就了一代霸业。

第二,孙子兵法十三篇贯穿的一条主线便是如何致胜的竞争之道,无论是“全胜”还是“战胜”都是为了要争取胜利,强调在充分“校计索情”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先胜而后求战”,这是战争准备中的争先;孙子主张“任势”、“谋势”和“造势”,这是战略谋划中的争势;用兵作战,主动权的获取是其核心所在因此主张要“示形动敌”、“诡诈用兵”,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战争过程中的争权;而从战争准备、战略谋划到战争实施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要争胜,争胜则是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即所谓“胜敌而益强”,这便是争强。

争先、争势、争权、争胜、争强乃是《孙子兵法》论述战争的一条基本主线,所以我方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竞”。

第三,《孙子兵法》跨越时空,历久弥灿,其生命力就在于它高超的“战胜攻取之道,统众御人之术”,历史的进步需要竞争来推动和发展,《孙子兵法》“竞”的思想正是适应了前进的需求。

他不仅用于指导军事斗争,还广泛的用于政治外交斗争和商业竞争等,因此,《孙子兵法》活的灵魂即在于“竞”这一核心思想。

总之,《孙子兵法》揭示的不仅是战争的规律,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生存的法则。

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竞”而不是“和”。

谢谢大家。

“和”方二辩论证辩驳: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坚信在孙子兵法架构下“和”优于“竞”。

没有错,孙子兵法历久不衰、历久弥灿,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历久不衰之因全在于它的经典性、它的延伸性,而非在于它的竞争性。

那对方辩友不断的提到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在于“竞”,那将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计”归类成竞争的方法,我方是大大的不认同啊。

我方坚信在孙子兵法中的“胜战”以及“非战”,我们只有借由“和”才能达到我们的“全胜”,更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我们的“道胜”。

而我们拉到现代来讲呢,只有和才能大大的提升我们的利益、提升我们的效益、达到我们的远利,更能达到我们的“1+1>2”。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的72个小时之内,全球各地紧急调拨物资救援汶川。

以红十字会为例,红十字会整合当地的资源以及人力,在最快的时间内,我们以“和”的方式、以最高的效率,将四川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这不就告诉我们“和”的重要性吗?国际上,我就以世博会为例吧。

世博会告诉我们,全球各地、世界各大国,为了展示各国的特色,为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纷纷加入到世博会,这些国家在参与世博会的过程中是不是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益了?而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在观光效益上以及经济效益上,是不是远远超过了我们预期所想象呢?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大大的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不是大大的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啊?我们为什么要谈“和”,我们谈“和”是因为我们认为,只有“和”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实现“1+1>2”的效果,只有通过“和”才能最终达到“全胜”以及“道胜”。

在经济上,我就再以一个两岸的例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ECFA,在ECFA这个协议里,我们在两岸互惠以及互利的前提基础之下,我们彼此协商,那在这些协商的过程中,两岸彼此的扶持、两岸彼此的扶长,扎根两岸,布局全球,这不就是“和”最好的案例吗?根据中华经济研究院一项ECFA之正面影响评估,签订ECFA过后,台湾的GDP成长将提高1.62%到1.75%,那这个不就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唯有“和”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最高效益。

倘若我们借由ECFA 这样一个协议签订,就可以结合台湾的部分科技创意产业以及大陆的广大市场,两相结合之后,就可以使两岸的效益达到最大化,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提的:我们借由“和”才能达到我们的“全胜”以及“道胜”。

我方之道,绝非字面之道。

而是延续孙子兵法经典性以及延伸性。

“道胜”,胜之在道,决之在武,立国大道,再强再久,内外皆是,强敌不生,不战无战,全胜可久。

我方坚信在孙子兵法架构下:“和”优于“竞”。

谢谢大家!“竞”方二辩论证辩驳: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了ECFA签订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ECFA的签订。

其实,ECFA的签订目的就是使两岸经济的竞争达到有序化的目的,而这种有序化也是竞争的一种。

另外,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两岸达到了经济的合作,目的在于在世界中使中国能够处于不败之地,维护双方的利益。

吴如嵩先生说:“《孙子兵法》本身的逻辑体系应该是概念范畴体系,其骨架为六大范畴,即:全胜、庙算、虚实、形势、奇正和赏罚,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利。

”在尽可能降低战争频率,减少不必要战争的同时,孙子也坚持主张用战争和暴力来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主张以霸王之兵威加于敌,以战止战、以暴去暴。

在处理阶级之间、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确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特殊性与历史上大量存在的困兽犹斗、负隅顽抗现象相比实属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当战争难以避免时,某些局部敌军的投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实际上还是战争胜利的结果。

我方十分赞同黄朴民先生曾经提出的观点,我方反对任意的夸大和拔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

在孙子兵学体系中,我们不能颠倒其全胜策与战胜策之间的主次关系,从《孙子兵法》的篇幅看,全胜策所占比例较小,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孙子将更多的智慧集中在其战胜策上,书中“避实击虚”、“因形制敌”、“因利势导”、“奇正相生”等等无不以战胜攻取为自己学术的中心。

一部《孙子兵法》归根结底是教育我们如何去用兵打仗,至于全胜的思想并非孙子兵学的主线。

《孙子兵法》体系的核心归结到底是一个“胜”字,其撰写的出发点是“胜”,落脚点还是“胜”,每一篇都围绕着“胜”字展开。

“战胜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孙子兵法》中讲“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这正是《孙子兵法》精髓要义与应用理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讲述的是战争艺术,是一本战争论而非不战论。

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道,则无不胜焉。

”这句话深刻的向我们揭示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意义,也向我们揭示了后人之所以重视《孙子兵法》的内在奥妙。

后人之所以重视《孙子兵法》,正是在于其行之有效的战胜策,“战胜思想”才是《孙子兵法》的主体思想。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竞”。

谢谢。

“和”方三辩论证辩驳:主席,各位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我方再度强调,“和”优于“竞”的概念,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一些论证,我方都要提出一些质疑,首先,尽管对方辩友提到一些《孙子兵法》里的名句来作为佐证,但是我方发现,其实你们所举的佐证大部分谈的都是在于较地下层次的战术层面,与我们今天所谈的比较高尚的“竞”与“和”一个战略性的层面其实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你们犯了第一个错误:你们没有切中今天的主题!第二个部分,你们刚才说孙子兵法里面通篇十三篇中只有一篇谈到“全胜”的概念,所以你们得出结论“竞”优于“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