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共交通现状与未来发展
智能公共交通现状
现今社会各界都在谈论智能交通,因为它与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那么,我们首先得清楚认识到,何谓“智能交通”,可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下,智能交通是其建设的分支部分,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在中国,交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短缺与其利用的低效率并存;道路交通设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绝大部分交通设施严重超负荷运作;交通阻塞严重,导致运输效率下降,出行时间大量浪费,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等,智能交通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必然需要解决其交通问题,因此,我国的智能交通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
公路交通领域目前热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收费,其中又以软件为主。
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联网收费软件和计重收费系统。
此外,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是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方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兼容和整合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因此,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成为这一领域的应用热点。
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车载导航系统等。
3、城市公交信息化
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地域分布上,国内的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对于智能交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很显然,智能交通主要是信息化建设,与安防行业和视频通信行业在技术对接方面必不可分,以下从明日实业涉及的监控与视频通信业务领域谈智能交通的趋势。
智能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在我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交通安全的管理和执法的主体,承担着交通指挥、道路管理、车辆、驾驶员和行人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帮助交警部门动态监控以及准确记录道路车辆及人员信息,提高道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打击违法犯罪的战斗力,并为快速侦破案件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由于智能交通是安防行业化垂直的应用领域,而中国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四种趋势比如在智能交通领域会一一体现。
高清化
细节决定成败!近几年“高清”的概念在视频监控行业火热以来,越多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推出“高清”化的产品。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在绝大部分新建或改建的高速公路安防项目中,监控前端推行主要是“标清主导、高清为辅”模式,如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如何看清一个人的面部特征、看清楚车辆的牌照、甚至车辆细节等是很重要的;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区间、在高楼大厦的大厅内,拥挤喧闹的出入口、停车库的出入口、高速公路等场合,高清视频监控大大提升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高清摄像机并不普及,只是刚刚开始,这需要加大市场的发展和推广高清摄像机力度,实现高清的目标,让用户看得更清、更远。
目前智能交通中的卡口抓拍、超速抓拍、电子警察等绝大部分还是标清产品,各地逐步用高清产品替代标清产品。
相关厂家正面临一次产品“大洗牌”,要求厂家能抓住这个契机,把智能交通做为重点扶持行业。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源自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这一研究应用于智能交通视、将能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过滤掉图像中无用的或干扰信息、自动分析、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有用信息,从而使传统的监控系统中的摄像机不但成为人的眼睛,也使“智能视频分析”计算机成为人的大脑,并具有更为“聪明”的学习思考方式。
在智能交通应用最多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主要是:车牌识别、交通流量检测、车辆逆行、遗弃物、车牌数据管理、黑名单比对、交通事件管理、交通流数据管理和违法数据管理等。
在智能交通领域,以上这两者技术相辅相成的,高清视频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高清晰、无延时的包含丰富完整信息的高质量的交通信息视频源,而智能分析技术则可以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挖掘给交通管理部门带来多样化的应用。
没有高质量的视频源,视频智能分析就会因为视频分辨率的问题大大降低准确率,就会因为场景问题,大大减少信息量;相反没有视频智能分析,那交通行业的高清视频应用就仅仅停留在“看”的初级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用”的高级阶段。
(值班编下一班公交车,多久会来?”站在寒风中等车,乘客们迫切想知道这个答案。
新年伊始,记者从公交行业了解到,这个愿望在浦东798路和961路两条公交线上已经实现——站牌上公交车运营情况一目了然。
并且,2013年,普及“智能公交”将成为公交行业发展的主题。
“智能公交”靠谱吗?成本高吗?是否可持续?记者现场体验。
体验
候车多久,一目了然
在地铁龙阳路站西南侧的798路白杨路龙汇路站,记者发现站牌变化明显。
上方,太阳能板很是惹眼;下方的三角锥形站牌,乍看与普通站牌并无二致,仔细看就能发现线路图上有几个发光的LED小灯。
原来,最近的两班公交车以小亮点形式显示在了线路图上。
车开到哪里,离本站还有几站,一目了然。
下午1点04分,站牌显示最近的一班车在申波路芳华路,离本站两站;1点07分,红点跳至芳华路白杨路。
3分钟一站,以此推算,车辆将于1点10分到达本站。
果不其然,1点10分,红点准时跳到本站,抬头看,798路正在路口等待红灯,十分精准。
随后,记者下载了浦东公交提供的“一点通”软件。
软件以地图方式显示,能即时看到96条公交线路的运营情况,某条线路实时运行到哪里清晰显现。
在站点候车的黄女士告诉记者:“站牌智能化的好处是等待时间心里有数,省得心焦。
”
探究
如何保证信息精准
申城出现智能站牌并非首次。
世博会前,一些灯箱式公交站点曾添置了屏幕,也能显示下班车多久后到达的时间。
但由于信息误差大,面市不久就退出了市场。
如今的“智能公交”,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据介绍,以前的智能站牌,仅仅是站牌内置了数据采集模块,自动采集公交车发送的运营数据,如GPS定位数据等,随后自行计算予以显示。
但实际上,道路情况多变,多吃一个灯,路上堵一点,时间就不一样了。
另外人工调度的随意性也相对较大,仅靠站牌内置芯片自行计算,难以保证数据准确。
浦东公交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站牌依赖公交公司全新的“智能集群调度系统”——车载GPS采集数据并发送给调度中心;调度中心通过电脑系统计算,来准确调度车辆;站牌显示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后台集群调度系统,准确率达到98%。
进展
离每个人还有多远
有市民提出疑问:智能站点虽好,但又是太阳能板,又是LED灯,不便宜吧?对于公交这样一个政策性亏损行业来说,推广是否存在难处?
浦东公交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LED灯的取电来自置于锥形站牌中间的蓄电池,太阳能板负责给蓄电池充电。
即便在阴天,蓄电池电量也足够续航7-10天。
一套系统的成本约3000元。
“智能公交”得到了科委、经信委等部门的重视,站牌则由上科院研发,并作为一项科技试点项目负责出资安装。
公交企业只负责提供后台数据,并未支付任何费用。
而且若全面推广,会采用商业运作模式,由广告企业负责出资。
事实上,浦东公交的尝试是公交行业的先行试点。
在行业推进表上,记者看到,2013年,“智能公交”将覆盖浦东、浦西各1000辆公交车。
十二五期间,浦东将实现4000辆公交车、200多条线路全覆盖。
但“智能公交”主要在重要区域重点线路推开,郊远线路会依赖于手机信息。
计划表中,“智能公交”还将拓展外延。
未来的站牌上,不仅可显示车辆的运营状况,还可显示利用公交卡POS机测算出的车辆拥挤度,显示道路拥堵情况等等,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