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及答案分享[1]1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及答案分享[1]1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题一、单选题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A、自然系统B、人工系统C、信息处理系统D、抽象系统2、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向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系统完成服务后通过终端即时回答用户,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属于()A、计算机系统B、批处理系统C、实时处理系统D、分布处理系统3、关系模型是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模型。

A、层次B、网状C、一维表D、二维表4、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现D、A和B5、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图B、数据字典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D、数据-功能格栅图6、系统调试完成后,在实施系统转换、投入试运行之前,必须做好编写()和人员培训工作。

A、系统说明书B、系统实施方案C、系统使用说明书D、系统测试报告7、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系统数据的完整拷贝,而且所有节点上的数据更新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分布形式是()数据分布形式。

A、集中式B、分片式C、重复式D、混合式8、系统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等带来的收益属于()。

A、直接经济效益B、间接经济效益C、系统收益D、投资回收效益9、在系统转换中,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用新系统立即替换旧的系统,这种转换方式称为()。

A、直接转换B、并行转换C、试运行转换D、分阶段转换10、层次码是一种()。

A、顺序码B、区间码C、助记码D、缩写码11、系统与环境由系统的()所划分,在它之内称为系统,在它之外称为环境。

A、边界B、输入C、处理D、输出12、数据库结构的三个模式中,()是数据库结构的核心。

A、模式B、存储模式C、子模式D、模式与子模式1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是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内部所需的()A、技术性条件B、非技术性条件C、管理基础条件D、人才基础条件14、生命周期法是一种基于()的系统开发方法。

A、接受式开发策略B、直线式开发策略C、迭代式开发策略D、实验式开发策略15、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A、系统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现D、A和B16、数据详细分析的工具是()A、数据流图B、数据字典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D、数据-功能格栅图17、对整个程序系统以及人工过程与环境的调试,目的是对子系统结合而成的程序系统进行综合性测试,发现并纠正错误,这样的调试称为()A、分调B、联调C、总调D、统调18、系统设计的阶段性技术文档是()A、可行性分析报告B、系统说明书C、系统功能结构图D、系统实施方案19、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系统数据的完整拷贝,而且所有节点上的数据更新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分布形式是()数据分布形式。

A、集中式B、分片式C、重复式D、混合式20、在系统维护中,由于上级部分的要求或用户为了操作方便而提出对程序中某些输入、输入格式与操作方法的修改是属于()A、纠正性维护B、改进性维护C、扩充性维护D、可靠性维护21、关于“管理”概念的说法,下面正确的一项是:()A、管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B、管理是一种艺术,不是一门科学。

C、管理是不一种艺术,但是一门科学。

D、管理是一种艺术,不是一门科学。

22、关于“信息”概念的说法,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A、信息即数据;B、有用的数据即信息;C、信息是数据的集合;D、信息即消息。

23、关于“系统”概念的说法,下面正确的一项是:()A、系统即个体的集合体;B、系统即具有独立功能的独立体;C、系统即由部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D、系统即个体。

24、系统集成可分为:概念集成、逻辑集成、物理集成。

“逻辑集成”是:()A、看得见摸得着;B、看不见摸得着;C、看不见摸不着;D、看得见摸不着。

25、关于“计算机的组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A、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B、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C、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显示器;D、运算器、控制器、显示器。

26、数据库的组织可分为三级结构,即:内模式、模式、外模式,则“数据的存储模式”是指:()A、模式;B、内模式;C、外模式;D、都不是。

27、关于E—R图的基本组成,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实体和属性组成;B、由属性和实体间联系组成;C、由实体、属性和实体间联系组成;D、由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组成。

28、MIS规划的三个主要方法是: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企业系统计划法。

那么,“树枝因果图”应用于下面哪种方法:()A、都不是;B、战略目标集转化法;C、企业系统计划法;D、关键成功因素法。

29、MIS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OO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具开发方法,“瀑布模型”属于哪种开发方法:()A、生命周期法;B、原型法;C、OO方法;D、计算机辅助工具开发方法。

30、系统分析的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需求分析、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那么,“分析新系统的逻辑划分和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属于哪方面分析的内容?()A、业务功能分析;B、功能/数据分析;C、数据/数据流程分析;D、组织结构/功能分析。

31、“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这一工作又称为:()A、信息的转换;B、概念设计;C、逻辑设计;D、物理设计。

32、“战略规划的制定处处体现了平衡与折衷,都要在平衡的基础上考虑下面问题:我们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这四个?依次指:()A、目标、方向、约束和政策、近期计划与指标;B、目标、方向、近期计划与指标、约束和政策;C、方向、目标、近期计划与指标、约束和政策;D、方向、目标、约束和政策、近期计划与指标;33、“BPR”其中文意思是:()A、企业过程重组;B、材料资源计划;C、企业资源计划;D、都不是。

34、“实验式”的开发策略,常用于下面哪种开发方法中:()A、结构化开发方法;B、原型法;C、OO方法;D、CASE开发方法。

35、在“系统分析”中多次用到U/C矩阵,U/C矩阵的主要作用是:()A、划分子系统;B、合理分布资源;C、确定业务与数据间关系;D、确定数据字典。

36、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是:()A、划分子系统;B、合理分布资源;C、确定数据字典;D、新系统逻辑方案。

37、“层次模块结构图”的主要作用是:()A、描述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B、描述功能模块内部的输入、处理、输出。

C、描述信息类之间的关系;D、描述某类信息的属性。

38、系统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是:()A、新系统逻辑方案;B、系统设计报告;C、HIPO图;D、IPO图。

39、衡量编程工作的质量的“首要”指标是:()A、规范性;B、可读性;C、可靠性;D、可维护性;40、系统实施阶段的“最后一步”是:()A、设备安装;B、程序设计;C、系统调试;D、试运行和系统转换。

二、填空题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及以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人-机)系统。

2、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输入系统)、(处理系统)和(输出系统)。

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数据)、(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4、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系统开发过程分三个阶段:即(面向对象分析阶段)、(面向对象设计阶段)和(面向对象实现阶段)。

5、(生命周期)法适用系统规模大,功能与数据关系复杂,开发周期比较长的系统开发。

6、数据字典包括(基本数据属性表)、(数据属性表)和(数据存储属性表)三种表。

7、常用的代码结构类型有(顺序码)、(区间码)、(助记码)和(缩写码)。

8、输出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方式)和(输出格式设计)。

9、常用的系统转换方式有四种,即(直接转换)、(并行转换)、(试运行转换)和(分阶段转换)。

10、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设备与软件系统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和(文档资料管理)。

11、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的方法有:工具集成法、(可重用的软件后援法)和(形式化计数法)。

三、名词解释1、数据库的三模式结构:数据库分为用户级、概念级和物理级,对应着数据库结构的三个层次,及子模式、模式和存储模式,通常称为数据库的三模式。

模式是数据库的核心,存储模式是它的物理存储,子模式是模式的一个应用子集。

任何一个数据库的建立都必须进行详细的三模式结构的设计。

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开发工程计划进行评审、优化以及协调控制计划的执行,从而达到系统开发项目的最优化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3、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可以使用服务器中的资源,对于用户的请求,如果客户机能够满足就直接给出结果,否则交给服务器来处理。

该模式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就是将数据组织成一个和计算机提供的DBMS所采用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形式,这是一个将用户角度上的概念结构转换为DBMS支持下的数据组织模式的过程,其步骤是确定组成数据库的实体及其构成,以及确定数据库实体之间的关系。

5、原型法:是一种从基本需求入手,快速构筑系统的原型,通过原型确认需求以及对原型进行改进、最终达到建立系统的目的的方法。

6、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够提供信息以支持一个组织机构内部的作业、管理、分析和和决策职能的系统。

7、面向对象法:在定义对象的基础上建立类和类的层次结构与继承机制,通过消息的传递实现对象之间的彼此通信。

8、可行性分析: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9、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结构的物理设计是指对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

所谓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10、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结构设计简称SSD,方法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将系统分成子系统,子系统再分为模块,逐层分解,即采用先全局后局部,先总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等过程开发系统,从而便系统结构清晰,可读性,可修改性,方便性,可维护性和可控制性等指标性能达到优异。

四、简答题1、模块分解的原则是什么?多层次的模块化、结构化原则,高聚合、低耦合与影响范围在控制范围之内的原则,适应系统扩充和便于系统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2、如何进行系统功能结构的划分?子系统和模块划分的方法有哪几种?(1)系统功能结构的划分是自顶向下的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而子系统又划分为模块,层层划分直到每一个模块能作为计算机可执行的单独程序为止,最后画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2)子系统与模块划分的方法有:功能划分法、顺序划分法、时间划分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