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

第九章现代教育思想第一节 20世纪前半期主要教育思想导学: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在学校教育中,以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为标志的传统教育派理论占据统治地位,致使教育上的形式主义盛行。

因此,欧美国家许多教育家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进行了各自的教育实验活动,兴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即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同时传统主义教育思想家又重新开始对教育的思考。

知识网络:新教育思想——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主义教育思想——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思考题:上述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影响一、新教育思想“新教育”思想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英国产生,后来又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英国教育家巴德利(J.H.Badley)、怀特海(A.N.Whitehead)、沛西·能(P.Nunn),以及德国教育家利茨( H.Lietz)、法国教育家德摩林(E.De—molins)、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O.Ducroly)和瑞典教育家爱伦·凯(E.Key)。

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国家里开办“新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

“新教育”思想从多方面批判旧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反对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学校”,强调儿童个人和自由和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统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20世纪前半期,它成为了一种遍及欧洲各国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潮。

(一)新教育思想的产生19生后半期,尤其是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工作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必然促使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需求。

但是,在欧洲国家学校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教育理论、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提出的新的需求,而使欧洲国家的学校教育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

此外,19世纪后半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新教育”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使心理学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使人们把心理现象作为一个过程,从体系上进行综合研究,促使了科学心理学理论的诞生。

这一切也就为“新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新教育”思想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英国产生。

后来又扩展到德国、法国、比例时、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教育思潮。

毋庸置疑,“新教育”思想以及新教育运动是欧洲国家对工业化反映的一个方面,也是整个世界对工业化的更广泛反应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试图培养能够意识到经济和社会迅速变化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表现人格之新机会的人。

(二)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德可乐利(1)生平德可乐利(Ovidi Decroly,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隐休学校的创办这。

他出生于比利时拉芒省雷内克斯的一个企业主家庭。

1907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近郊创办了一所生活学校,齐名为“隐修学校”,采用与深信有缺陷儿童相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正常儿童的教育。

这所学校后来以“德可乐利学校”著称。

此后,德可乐利曾在布鲁塞尔高等师范学校、布鲁塞尔大学任教。

他还积极赞助欧洲的新教育联谊会的成立。

1932年9月10日,德可乐利因病在于克勤去世。

(2)教育思想德国乐利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主要是:过多的学术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没有充分适应儿童的年龄、兴趣、需要和能力。

为了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德可乐利认为,关键是使儿童从生活种学织,并把儿童看成是一个正在生长并有高度发展的大脑机制的、具有广泛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生物。

由此出发,德可乐利确立了“生活教育”的两条宗旨:一是“使儿童在生活中为生活而准备”,二是组织适宜儿童发展倾向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刺激。

德可乐利十分注重儿童的兴趣。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兴趣的核心在于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每个兴趣中心都像设计单元一样,应付一个大问题,并由此出发学习各种知识;而且每个人兴趣中心都有一个中心概念贯穿全过程。

德可乐利强调指出,儿童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观察、联想和表述3个部分。

具体来说,儿童在生活欢迎中,以观察为基础,继之以联想,最后是表达。

德可乐利认为,这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步骤。

根据整体化和兴趣中心的原则,观察、联想和表达三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但表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且三个步骤都必须由儿童自己去完成。

2.爱伦凯(1)生平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是瑞典作家和教育家。

她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州森德修姆的一个议员家庭。

自幼喜爱读书,热爱大自然,并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独立自主精神。

1868年,爱伦·凯全家迁居斯德哥尔摩。

此后,她学习研究卢梭、达尔文和斯宾塞等人著作,在思想上收到了深刻的影响。

1879年后,由于父亲事业上的失败以及父母相继去世,爱伦·凯歌只得独资谋生,生活颇为清贫。

但是,她仍献身于瑞典民众教育工作,先后在女子学校、平民大学任教。

约从1900年起,爱伦·凯歌放弃其他一切工作,而致力于妇女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她还出版了《儿童的世纪》(1900)这举世闻名的“新教育”经典著作。

爱伦·凯一生未婚,1926年4月25日去世。

(2)教育思想爱伦·凯尖锐地批判旧的学校制度,指出注入式教育的结果造成儿童的脑力消耗、神经衰弱、创造力受限制、进取心丧失以及对周围事实的观察力迟钝。

她强调说:旧学校“当产生它最好的结果时,也不过是在其学校年限修毕的时候,使得儿童变为代表人类之进步与知识的袖珍百科全书而已”。

在爱伦·凯看来,旧学校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儿童在那里为了获得知识,实际上是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的。

旧学校要克服它的弊病,只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从进化论观点出发,爱伦·凯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种族的遗传素质。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儿童身上的遗传素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儿童同时又会表现出一种与种族方式不褪的倾向,即个性的发展。

因此,决不能把“儿童”当做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作一个没有个性的集体和一个可以被人们任意捏塑的东西。

爱伦·凯明确地说:人们“没有权力为这个新生命制订法则,正像他们没有能力为天上的星辰指定运动轨道一样。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使儿童个性的发展。

具体来讲,那就是,允许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获得他自己的知识,形成他自己的判断。

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儿童被尊为“神圣者”的时代将会到来。

因此,爱伦·凯在1900年使就预言道:“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

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特点,二是教育者应该注意保护儿童天真纯朴的个性。

但是,爱伦·凯并不主张“儿童中心”的理论,因为她觉得一切都以儿童为中心就会间接地使儿童变得自私起来。

在研究儿童个性的基础上,爱伦·凯提出,应该建立适合于需一个人的理想学校,这种理想学校的校舍建筑和校园环境都很漂亮。

它没有教师,但设置了许多不同的作业室,并为各门科目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以便每个儿童进行个人的独立工作。

它还应该有礼堂、图书馆和运动场等,其中图书馆是校舍兼硃重最大、最美丽的房子。

爱伦·凯最后认为,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儿童个性自然地发展。

鼓励儿童学会观察人生与热爱人生,教师应该把儿童引导到真实的世界去。

因此,爱伦·凯强调说:“只有那种由于天赋或由于训练,能够与儿童游玩,与儿童生活、向儿童学习、喜爱儿童者将为学校所任命……为了给理想的学校提供掌握新教育艺术的教师,爱伦·凯还提出,必须建立新的师范学校。

3.怀特海(1)生平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1861年2月15日他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得特。

祖父和父亲都从事过教育工作。

自幼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

1875年,怀特海进入谢伯恩公学读书。

1880—1884年,怀特海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对过分狭窄的大学课程表示不满。

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任教,也担任过不少教育行政职务。

在伦敦大学任教期间,他曾以伦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对当地的中小学教育进行考察,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1916年,怀特海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教育演说:《教育的目的》,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因病在哈弗大学校园去世。

(2)教育思想怀特海对保守的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强调说,传统学校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学校被无活力的概念沉沉压住了。

为了适应儿童深信身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怀特海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上,怀特海主张,不要教过多的学科,而且所教的知识应该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

他说:“我所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的活力的各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怀特海还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付诸于实际生活的应用之中。

新教育与旧驾驭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儿童能使所学习的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懂得这些概念在他自己实际生活的环境中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怀特海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法,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而且主动地逐渐掌握知识、发展心智、组合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他明确指出:儿童“好奇心、判断力和控制复杂的环境能力的激发,运用理论对特殊的情况有预见性——所有这些能力,不是一个考试科目中所包含的一条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怀特海还提出了“教育的节律”原则,主张“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他看来,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适合儿童深信的发展,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周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周期,实际上是由无数有阶段性的循环结构,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但每次循环总有所不同。

怀特海把这称为“节律”,主要指在充分的结构中带有差异。

由此出发,怀特海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奇异阶段,即开始理论阶段。

而且直接认知事实,只是断断续续地对事实进行系统的解剖。

二是准确阶段,即增长知识阶段。

儿童对上一阶段时所获得的那些事实和概念进行分析。

三是概念阶段,即综合阶段。

而且开始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

怀特海指出,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教育的过程就是这种周期的连续不断的反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