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关于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二、正文2.1 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活动准备阶段我在国庆回家前联系好家乡的5个在不同院校学习的同学一同加入关于我的家乡——漳州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经过查阅,我们总结出漳州漳浦有漳浦剪纸(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妈祖信俗(省级非遗)、竹马戏(市级)、漳浦大车鼓(市级)、漳州龙舟赛(市级)、漳州辇艺(市级)。

一共是1个国家级,一个省级,4个市级。

我们于10月2号至10月4号进行调查。

四、活动实施阶段及结果整合4.1.1调查时间:10月2号早上8:00开始4.1.2调查对象:漳浦剪纸4.1.3调查目的:清楚漳浦剪纸的保护和发展概况4.1.4调查内容:了解漳浦剪纸的发展、如今状况还有传承人等4.1.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1.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分布: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享誉中外,它分布在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前亭半岛,六鳌半岛和古雷半岛。

◆艺术形式:剪纸作为民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老百姓来说,日常节俗喜庆,红白事,生产生活,都是他们耳熟能详、愿意表达的事情。

◆发展时期划分:民国初(1912)至五十年代中期——传统的延续;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剪纸风格由传统图案向写实方面转变。

这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一批专业绘画工作者的参与,漳浦剪纸有了和传统技法不同的新的改变;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承前启后的时期,漳浦剪纸由民俗活动的辅助装饰品,逐步向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转化。

这个时期的艺人都是在五六十年代,漳浦文化部门为了弘扬民间文化,通过一些老艺人持教,办剪纸培训班,所培养而成的新一代剪纸人。

九十年代至今——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

◆保护和发展概况:漳浦县拥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和中国剪纸协会会员20名,全县从事剪纸的重点艺人有400多人,剪纸培训教育基地7个。

漳浦剪纸正走向产业化发展,根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漳浦剪纸年创产值已逾200多万元,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

4.2.1调查时间:10月3号上午8:00开始4.2.2调查对象:妈祖信俗4.2.3调查目的:现今妈祖信俗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2.4调查内容:了解村民对妈祖信俗的认识、程度,以及信徒分布的广度4.2.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2.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妈祖信俗缘由: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汉族民间信仰习俗。

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

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

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

漳浦的居民历来是靠海为生的,对妈祖的信仰更是更加虔诚。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妈”崇拜、对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挂妈祖像等,宫庙祭祀则包括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其中庙会祭祀时举行祭祀大典。

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

⑵妈祖升天。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

⑶割火分灵。

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

⑷谒祖进香。

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

⑸妈祖巡游。

◆升级为省级遗产:全世界妈祖信众不计其数,在台湾的妈祖信仰更是十分盛行,而在漳浦县境内,就有妈祖庙32间,其中乌石妈祖天后宫规模最大,宫庙内的黑面妈祖是世上仅存的几尊第一代妈祖金身塑像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这尊黑面妈祖于公元999年以黑沉香木雕成,是明朝旧镇籍探花林士章从莆田妈祖祖庙迎回的金身。

2002年,漳浦乌石妈祖应邀赴台开展126天的绕境巡游,沿途信众无不顶礼膜拜,引起较大反响。

2003年,旧镇乌石天后宫举办首届“漳浦乌石妈祖文化节”。

如今,旧镇天后宫朝圣旅游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信众的感情纽带,每年都迎来数以万计的台胞前来朝圣进香。

4.3.1调查时间:10月3号下午2:00开始4.3.2调查对象:竹马戏4.3.3调查目的:现今竹马戏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3.4调查内容:竹马戏的发展、传承人及其村民对竹马戏的态度4.3.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3.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分布:本世纪三十年代,漳浦县从古雷半岛到陆鳌半岛、井美半岛之间的沿海地带,就有十四个竹马戏斑。

除了在闽南、粤东演出外,还到过台湾表演。

◆竹马戏:竹马戏的剧目题材比较广泛,据说有五十多种,大多是来源于现实,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市井村坊生活的弄仔戏,以及部分历史戏。

弄仔戏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节目短,演员少,剧情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如方言顺口溜,故深受观众喜爱。

丑角在表演中占突出地位,上身的扭动,脸部的眉目传情很有特色。

旦角的表演严谨秀丽,有“手置前胸,脚行蹀步”的定规,还有碎步、移步、急步、磨步、摇步等科步。

戏谚中有所谓“做丑张猫眯;仿旦使目箭”、“生(举手)到肩,旦(举手)到乳”,说明其表演古朴粗犷且不失细腻柔美。

竹马戏的化装较简单,旦角不涂粉,只在双颊略施腮脂,丑角在鼻、唇处沫上白粉就可登场。

其乐器却比较排场,管弦乐有琵琶、三弦、二弦、大吹、小吹、洞箫、拍板、双铃等;这反映了竹马戏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特色。

此外还有大锣、碗锣、大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用于舞蹈和武场表演。

◆发展历程:竹马戏,是从汉族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

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

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

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击,竹马戏渐趋衰落。

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由于歌仔戏在漳州的勃兴等原因,竹马戏渐趋衰落。

4.4.1调查时间:10月4号上午8:00开始4.4.2调查对象:漳浦大车鼓4.4.3调查目的:现今漳浦大车鼓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4.4调查内容:漳浦大车鼓内容、上演时间4.4.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4.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漳浦大车鼓也称“车鼓弄”、“跳车鼓”。

据传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平乱时从中原带入闽南的。

至今流传于漳浦、龙海、漳州一带。

舞蹈表现的是“昭君出塞”的场面,由“王昭君”及6 个“汉宫女”和“老阿公”、“老阿婆”、“车夫”、“车鼓公”及2个小丑共13人表演。

当车鼓公擂动大鼓,便有各种乐器和鸣。

老阿公敲锣,老阿婆拍鼓,6个“汉宫女”各持一迭小瓷杯拨弄,两个小丑敲竹板。

昭君在车夫的推动下,怀抱琵琶、心情忧郁,依依不舍地徐徐而行。

车鼓公和小丑等匈奴迎亲使者,一路上耍尽各种滑稽动作,想要逗笑昭君,但别乡离土,凄凄之情使昭君愈加郁闷。

“大车鼓”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表演形式诙谐风趣,悲喜分明,动静交融,场面壮观,军旅色彩浓厚。

大车鼓是当地乡间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热闹的节目。

舞蹈伴奏和演唱多采用歌仔戏曲谱,每到演出紧要时,四周群众往往一起附和伴唱,呈现热闹气氛。

每到佛生日或者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总会看到大车鼓上演。

相关主题